元妈(女儿8岁,儿子5岁半)
因为我自己就有弟弟,觉得两个孩子一起长大挺好的。
鸡毛蒜皮的矛盾一天总会发生几次,基本上他们自己可以解决,吵也好,打也罢,过一会就好了。矛盾起因或结果都不太重要,孩子们在乎的是父母是否公平公正。如果他们觉得爸爸妈妈没有偏心,矛盾就很容易解决;如果他们觉得自己受了委屈,那么矛盾就会升级。我们的原则是,先不问是非曲直,如果谁先动手了,谁就先挨批评受惩罚,然后爸爸妈妈再了解吵架原因。我们避免做评判,主要让他们发泄情绪,其实,是是非非孩子们心里清楚着呢!
女儿很期盼有弟弟妹妹,但弟弟出生后,姐姐在新奇了两天后开始心理失衡,没有安全感,行为倒退,希望引起父母注意。例如走路都要抱,几乎是挂在爸爸脖子上,也变得特别爱哭,甚至说让我把弟弟放外婆家不要带回来了。我们对此不动声色,给予她超过平时的关爱。过了三个月,她开始觉得有个弟弟太好了。此后两个孩子形影不离。
女儿说,给她生了个弟弟,是爸爸妈妈做得最好的事情。儿子说:给他生了个姐姐,是世界上最好的事情。我和先生都坚信,生了两个孩子,是我们做得绝对正确的事情。
爸爸多参与家务事
Q妈(儿子5岁,女儿2岁半)
我和老公都是独生子女,体会过不少独生子女的无奈,所以结婚的时候就有共识,一定要生两个孩子,希望下一代有个伴,互相扶持。
因为两个孩子年纪相差较小,经常会打闹。我们尽量不干涉,但还是会担心力量悬殊和不公平。我们会努力树立哥哥的权威,让他参与家庭事务的管理,即使发生争执也不会手脚太重。有了妹妹,哥哥肯定是吃醋的,尤其是妹妹1岁前的哺乳期。在这个阶段,爸爸的作用尤其重要。妹妹出生后,爸爸主动减少了晚上和双休日的应酬,在妈妈需要陪新生婴儿的时候,带着哥哥去公园踢球、去动物园玩,并且主动承担了每晚讲睡前故事的任务。几年下来,我发现爸爸带大的男孩子挺有男孩子气。
家有两娃的一个好处是,小的似乎天生懂得分享;大的渐渐地也习惯了平均分配。今年春节,很多小朋友到我们家里玩,我惊喜地看到,哥哥会按照小客人的年龄层、性别分发玩具。
现在每天看他们萌萌地在一起就觉得幸福。如果政策允许,福利制度也能够保证,再来一个也无妨。
帮助大孩子树立威信
Jonathan妈妈(两个儿子差10岁)
弟弟是个“意外”,既来之,则安之咯!
两个孩子之间肯定会发生矛盾,最头疼的就是如何平息孩子们的战争。他们相差10岁,起初我们会跟哥哥说,“你比弟弟大那么多,你就是应该让着弟弟”,但他反而会更加生气。后来,我们就跟哥哥聊这个问题,他希望爸爸妈妈不要插手,让他们自己解决问题。我们也努力在弟弟面前树立哥哥的威信,告诉他“长兄为父”的道理。现在,一般的冲突我们先置之不理,让他们自己解决。如果他们实在不能解决,就分析究竟是谁的错,批评错误的那方并且让他们互相道歉。
刚有了弟弟时,哥哥觉得弟弟分去了爸爸妈妈的爱,对他的关注少了。为了疏导哥哥的情绪,我们无论多忙都留出跟他单独相处的时间,比如接送他上下学、每周带他去书店买书、逛街等等。同时,我们也让哥哥参与照顾弟弟。渐渐的,哥哥也觉得有个弟弟挺好的。弟弟会崇拜哥哥滑板很棒,英语很好;哥哥也会发现弟弟身上的很多优点。我们不在家的时候,哥哥也能单独在家带弟弟。
可能还是会选择生两个孩子,但是应该不会选择年龄相差这么大吧。 本报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