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价值观如何传递?
施大畏认为,改革30年,经历了从穷到富的过程,中国现正在争取成为世界强国。在这个时间节点上,我们到底需要什么?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觉得除了科技发展,除了经济建设的成就,更重要的是文化。什么是文化?文化归根到底是一个人肯定生命和世界的态度,是一种价值观。”
施大畏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多元,我们必须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可能简单地、指令式地传达给大众,而是要通过优秀的文化创作和艺术实践来实现。“这里面就存在一个文化判断的问题。”施大畏举了一个例子,中华艺术宫开馆时搞了一个展览,是针对动漫,尤其是外国动漫在全国的盛行策划的一个上海电影制片厂美术电影的回顾展。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俞正声同志当时观看了这个回顾展,很感兴趣,但他看完后提出的问题让施大畏陷入沉思:“现在的孩子们能看懂吗?”施大畏明白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是“我们的文化判断是什么?”
施大畏说,中华艺术宫两年迎来了505万的观众,但你给所有的观众提供什么,这始终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构建公共文化体系,首先就是必须对公众负责,这就是传播和引领的责任。我认为,必须落在小处,落在实处。就是要把我们知道的故事,用最简单、最朴素的方式传播。”
施大畏说,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到建设“书香社会”的问题,去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也谈到了艺术家以人民为主体的创作导向、生活是艺术家创作的源泉等。“这些与建立‘书香社会’是连在一起的,是我们文化人的责任。在我而言,就是怎么让中华艺术宫营造这种氛围,去传播和影响505万和第二个505万乃至更多的观众。”
为协力创建“书香社会”,施大畏建议通过文联等单位组织艺术家们开办文化讲习所。他认为,建立“书香社会”形式可以很多,关键的问题是艺术家有没有奉献精神,能不能沉下去,有没有自己的研究成果能讲给别人听。“书香社会”的建立不应是一句空话。
艺术家不能“任性”
就在今年两会召开期间,王学兵、聂远、高峰等人又因为涉毒打人被警方带走,而这在文艺圈里早已经不是个例。谈到当前文艺圈中的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施大畏认为,“一个艺术家,一个文艺工作者,你掌握了技巧,有了能力,更不能‘任性’。”
施大畏说,艺术家有赤子之心,很正常,往往会有点“任性”,尤其是成名之后,有了话语权、有了影响力,容易自我膨胀。这时候更需要回到最初,想想你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只有不忘初心,才能够不断地创造出好的作品。“没有感情,是出不了好作品的,感情有多大,你的作品的内涵就有多大。”施大畏说,这些年出的一些优秀作品,都是如此。“没有感情,只有浮躁,不会出经典。”
沉下去才会有“高峰”
谈到习近平主席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到的当前文艺创作有“高原”而缺“高峰”的现象,施大畏认为,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全体人民的整体文化水准提高了,必然会产生“高原”,但“高峰”并不是有了“高原”的基础就必然会产生。“还是那句话,艺术家必须摒弃浮躁,沉到最底下去,回归创作的原点,才有可能一步步崛起为高峰。”
施大畏认为,这种创作的“沉下去”,不一定非得到老少边穷的地方去,而是要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比如绘画除了技巧形式的呈现,更应具有可以打动观众的情感,如果艺术家能把美的故事通过作品告诉观众,将周边的生活挖掘透,所构建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会非常完整。
特派记者 潘高峰 江跃中
(本报北京今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