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歌剧梦”
让中国歌剧走上世界舞台,并成为传唱不息的经典之作。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上海代表全团审议,廖昌永向总书记说出了这个“艺术家的中国梦”。
至今,廖昌永还记得当时的对话情形。他在审议中说:“这会儿,我紧张又激动,我只会唱歌,说话不习惯,这回,我努力说的比唱的差得不太远吧。”他的坦白,引来一阵哄笑。
总书记笑问:你做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很多年了吧?
廖昌永答:一年多。
这一年多,除了做副院长,他还看了《中国好声音》《中国好歌曲》……“这些节目很火,活跃了大众文化生活,也发现了一些草根人才。但问题是,流行音乐太多,却没有中国好民乐、好戏曲、好声乐,老百姓的营养好像太单一。”
“2014年,上音将演出歌剧《一江春水向东流》,今后还会演出歌剧《日出》和《家》。”廖昌永向总书记说出了他心里的遗憾是:上海已经成功演绎了很多经典,但缺乏名扬世界、长期传承的原创歌剧作品,世界歌剧舞台上,没有一部中文演唱的歌剧。他告诉总书记:“我有一个梦想,在世界重要歌剧院,也有中国创作、中国作品。”
当时,总书记回应说: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的强盛标志。有梦想好,凡事不想根本达不到,想了,才有可能实现。
反复打磨做经典
过去一年,《一江春水向东流》一直出于紧张打磨中。去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闭幕后,廖昌永赶回上海,《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创作会议就启动了。七八月间拿出剧本,九月排练,十一月在上海国际艺术节上首演。去年年底,《一江春水向东流》开始了第二轮打磨,今年春节期间剧本还在继续打磨当中;昨天休息时间,廖昌永又跟导演、作曲、舞美、编剧等主创人员继续商讨如何精益求精。
“说实话,去年十一月跟观众见面的《一江春水向东流》还只能说是‘半成品’,很多舞美技术还没有全部用上,特别是一些多媒体技术。”廖昌永在电话中告诉记者,这出戏的反复打磨是必须的。
明年,《一江春水向东流》要到南京参加歌剧节演出,明年年底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同时请海外歌剧院来观看演出,预备后年向海外推广。
值得一提的是,“周小燕老师作为《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艺术总监,全程参与。”廖昌永说,老师对艺术的严谨和严格,让后学们精益求精,不敢有丝毫怠慢;更何况,在《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创作过程中,上海市委宣传部给予了高度重视,积极帮助扶持艺术家们打造“中国经典”。
其实,上海重视文化艺术发展,不止是支持一部《一江春水向东流》。10多年前,上海就买下了《平凡的世界》版权,去年上海文化发展专项基金投入巨资拍摄电视剧,如今热播之中好评如潮。
“激励艺术家,不止有终身成就奖、杰出贡献奖,还有对青年文艺工作者的专项培训计划,这些都让艺术工作者们备感鼓舞,心里有股劲,想出精品,要出力作!”廖昌永说。
做有底线的好公民
在歌剧《一江春水向东流》中,主人公张忠良正是由廖昌永扮演。“演这个角色,给了我一种重要启示,生活中会有很多诱惑,一个人要有底线,否则,就会变得不忠不善,没有好下场。”廖昌永说,一个文艺工作者,因为有舞台,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要比一般人大,因此,更要遵纪守法,谨言慎行,做一个好公民。
近年来,不少文艺工作者因为各种违法乱纪行为,受到法律惩罚。“这也从反面起到了警示作用,无论是谁,只要触犯了法律,就会受到应有的惩罚,这是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无论那个人有多少‘粉丝’,有多大名声。”廖昌永说,艺术家向世界传递的,始终都应该是人类的“真、善、美”,始终都要摒弃“假、恶、丑”,这也是一条底线。
特派记者 姚丽萍 马亚宁 钟喆
(本报北京今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