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难就业季”,这个名词你是否似曾相识?小编来给您回顾一下,2012年,那年小编刚毕业,老师教育我们“找工作要抓紧,今年是史上最难毕业季”,那年中国高校毕业生达680万。2013年,我们的高校毕业生再创新高,达到699万,那一年媒体称之为“史上最难就业季”。2014年,毕业生人数直逼727万,这次人们都学乖了,改称其为“更难就业季”。而人社部长对于这一现象,更是坦言:“未来5年都会是史上最难就业季……”
“没有最难,只有更难”,大学生就业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焦点,也是网友们关心的重点。有网友提出,“史上最难就业季”不应是懈怠的借口。相反,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这理应早有预期。早做预案提前准备,是有关部门的责任,而不是坐视“最难就业季”难倒大学生。
也有网友表示质疑,大学扩招时就应该想到会有今天的局面。但市场是公平的,有竞争力的学生始终能找到工作。有的民企招不到人,有的大学生却非国企不去,好高骛远,不愿就业。这样的情况怪不了谁。
而在教育界,有“第一愤青教授”之称的贵州大学校长郑强则完全不认同“最难就业季”。他表示,中国这么大的市场连外国人都来找工作,义乌都有3万外国人,你能跟我说中国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不领政府的工资难道就不叫就业吗?
也有大学生现身说法表示,所谓“就业率”并不能反映现状。比如有大学存在先签就业协议,否则不许论文答辩、不能拿毕业证的现象。部分学生为应付学校,上淘宝花百余元买就业协议,找超市老板花两元盖章签假就业协议。
小编也是从“最难毕业季”走过来的。切身体会是,这一切并没有说的那么可怕。对于学生而言,只要摆正心态,学会规划,“就业”对大多数大学生而言并非难事。
不过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一边是教育部门严厉打击“就业歧视”:学历歧视、性别歧视、经验歧视,一边是有的单位搞“拼爹招聘”、“萝卜招聘”。就业的环境是否得到有效管理?
一边是各种高喊“史上最难就业季”,一边是各种民营企业“招不到人”。学生的择业观是否得到合理引导?许多毕业生宁愿拼命往编制里挤,也不愿投身民企。如果我们能让更多小微企业“活下去”,甚至“活得有尊严”,毕业生又岂会对民企如此冷淡?
所以,对于大学生来说,“先就业再择业,先就业再创业”的观点亟需树立。对有关部门而言,规划未雨绸缪,扶持小微企业发展,这些都值得重视。 新民网 卞英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