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自己种植粮食的乐趣,所谓“半农”的同时,也是在亲近大自然。半X,是指自己喜欢的工作,如画乡村风景,制作酱菜等等。维持保守与创造能力之间的良好平衡很重要,那于心灵真正的喜悦有关。
《半农半X的生活》叙事风格通俗浅显,不华丽不渲染,内容上毫无厚此薄彼。许多作者个人的生活理念,经仔细观察深思熟虑后,形成文字奉献给读者。极简的生活价值观,对平凡事物的态度,环保重要性,等等,引申至“如何给下一代人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话题更深入。全书始终贯穿一个宗旨——“确定某种生活是否理想,工作状态是否美好,不是靠找,而是靠自己创造”。人生有时需要洗牌,而后重新组合。如何感知自然,观察万物循环,获悉生命的初生与枯萎,最后消逝。如何被平凡感动,如何回归人类原始的“本我感受”同时,得到“维持保守与创造能力之间良好平衡”的启发。本书中的“农”与"X",绝非某种特指,定义内容往往因人而异。
全书共四章,第一章开头——“半农半X并非只是生活在农村人的生活方式,住在都市的人也可以有这种生活方式”。作者长期摸索“半农半X”的诸多可能性,得出——“当今时代需要建立在‘农’与‘X’这两种上的‘基础革命’”。引用印度思想家克里希那穆提的话:“做自己喜欢的事时,没有恐惧,没有比较,没有野心,只有爱”。并举以实例:“已经八十八岁高龄的老太太西山八重子,她一生都在写诗吟诗”。在“雪月花之心”中有一句:“希望每个人能够不忘感恩,慢慢走过世上的春夏秋冬,绽放小花,结出小果实”,可爱而质朴的语言,让我感动。当读到“把八个梦想写在记事本上,输入手机,寄电子邮件给自己,每天看好几次”时,我想到一句名言:“成功者就是每隔五分钟,确认一次自己的决心”。作者由自己在田地种植的体会,发现人在与自然接触以后会产生的愉快心情。他觉得有了自己种植的粮食、蔬菜,其实,一家子的生活要不了多少东西。太太起先反对他下乡,后来也变支持了。
第二章“绫部‘种树人’”中写道:“真正改变世界的不是权力与财富,更不是仰赖人数和力量的行动或大声主张,而是宁静持续的意志支持下,持之以恒的无私行为”。胸中廓然。上帝造人造物,世界挤满无数个体,个体私有,却可以创造出无私世界。饱含哲理又通俗易懂。以“锻冶屋町的露比纳斯”里矮小老太太志津子为例,先生去世后她开始种花,一直种一直种,有人问她为什么,老太太淡淡地说,“因为扫墓需要花”。整理花草,使心灵沉淀的同时与万物对话,花园为无数陌生人抒压。普通人的无私奉献,更使人内心温暖。英国剧作家萧伯纳曾说,“人很容易把自己的处境怪罪于状况”。简明而精辟。本章 “你是绳结”中写道——“生命只有遇到其他生命后,才会绽放光芒”。这与本书开头,作者想要更精准诠释“半农半X”的本意遥相呼应。《小王子》作者圣爱克苏佩里说:“你是绳结,也因为这个结而存在”。“半农半X”即如此。现如今,人与人之间更重要的是如何产生交集,并更好地融合下去。中国人有句俗语“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自我独立无法完成的许多事情,由社会与他人双线交叉后,就形成了“X”。
第三章里写道——“竞争特色个性的时代,必须舍弃不必要的东西,追求全方位发展,反而失去特色”。这话让我深受触动。我们并不需要“提升平均水平”,我们需要的是:“集中在”某一件事情上。人只有“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才会快乐,在某个领域才有可能突出成绩。这似乎与我们从小所受的“全面发展”教育理念背道而驰。本书文字也不乏幽默之处,比如——“脱在门口的鞋子有各种不同表情,可以想象穿鞋者的样子与踏进家门时的心情”,我惊讶地笑了,我从不知道脱鞋穿鞋还可以直接反应一个人的心情。我喜欢本书最后一章“村之光咖啡”里这句:“一个老人归天,等于烧掉一座图书馆”。简单的非洲谚语,形象而耐人寻味。如何学习请教,并学以致用,这也是本书“培育并运用思想”的真正释义。作者讲了个故事:日本人谁家若是生了女儿,就要种一棵毛泡桐树,等女儿出嫁时,用这棵已经长成的泡桐树做一个桐木衣柜做嫁妆。因此树长得快,材质又轻又耐火,而此习俗完全得益于祖辈人的预见与智慧。寓意深远。
读罢本书或许有人说,我们根本无法彻底脱离社会,我们要足够的资金生活,要赡养父母,要养儿育女。这种生活方式该如何开始?这也是盐见直纪在日本推行“半农半X”生活观念时,最常被问到的问题。他这样建议——从自家的阳台开始吧,开辟小小菜园,慢慢尝试。
再退一万步来说,哪怕只是想想,也是件很美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