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向往古人那种非常缓慢的生活节奏,更重要的他们活得很写意、很静美。
美国人罗根·沃德曾经写过一本书叫《我们没疯!一起回到1900年生活吧》,罗根一定是和我差不多的人,不同的是他生活在美国,当然只是想回到一百多年前的美国,但他不是光想想而已,他真正是去做了的,这个“疯子”啊,有一天突然带着他的妻子还有两个孩子,远离城市的喧嚣,跑到在乡村木屋里去生活。从都市逃到乡间生活,这样的书不少,如梭罗的《瓦尔登湖》、彼得·梅尔的《普罗旺斯的一年》,像这些前辈啊,比较喜欢描写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和四季交替的景色变化,那么罗根的角度其实很是不同,他想让自己的一家子,试着过和1900年代古人完全一样的生活,你想想看,一个现代都市家庭的老老少少,穿着他们祖辈才使用的布料,驾着马车,自己下地干活,播种、收获、储存,那里没有电灯,没有洗衣机、冰箱,当然,也没有沃尔玛和菜市场,一家子的所食所用,都得自力更生,其实要面对很多现实问题,但如果你读完那本书,就会觉得罗根一家子除了学会怎么在1900年那样的环境下生存之外,还收获了巨大的精神财富。
在罗根做出那个决定之前,他们一家生活的环境,其实和我们当下身处的周遭是很类似的。你生活在都市里,一大早挤地铁去上班,然后习惯性的拿出兜里的手机玩玩微信、微博,或者看看新闻客户端,你到了办公室,打开电脑,然后就是一整天的工作,你赚钱要养家,要还房贷,你缺什么就去超市和菜市场,你生病了可以去医院,到了晚上你回到家,精疲力尽躺在床上,或许根本不会想这个周遭是否有什么不对,因为反正一切都是按部就班,正如罗根在书里说的那样:“让我们受苦的不再是开拖拉机的时候出了意外,或是被在生产线不停转动的残酷机器碾断了一只臂膀或一条腿,在我们这个时代,折磨我们的是跟压力有关的疾病:焦虑症、忧郁症、电子邮件上瘾症,与有所亏欠的罪恶感。”
那么1900年代的人没有苦恼吗?有,怎么没有?像罗根一家子一样,你要学会驾马车,学会种粮食作物,还要拔草、杀虫,要是有人生病发烧了,你还得想想如果身边没有抗生素该怎么办,当然,更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如果21世纪的我们可以整天对着手机,活在虚拟世界里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那么1900年代的人,就不得回归最初原始的人与人的交往了?我表达一个想法不能靠发微信,我要整理措辞面对面和你说,如果我表达对你的爱意,我不能在手机上发个玫瑰图案给你,而是直接给你一个真实的拥抱。当然,除此之外,我们的精神需求,还面对一些更为本质的问题。
黄卓越编过一本《中国人的闲情逸致》,书里就总结了过去那个时代,中国文人日常的生活重心:声乐、戏曲、弈棋、品茶、花木、山水游、绘画、书法、书趣、金石、篆印、古玩。罗根在《我们没疯!一起回到1900年生活吧》一书里传达的某些内容,就是我们要想想看,现代生活在给了我们那么多便利的同时,是不是剥夺了我们更多的学习和接纳美好事物的心境或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