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听到“盥洗室歌唱家”这个词,不用解释可能已经明白是什么意思了,因为他们有亲身体会,说不定自己就是一个“盥洗室歌唱家”呢。关上盥洗室的门,跨进盛满“淡绿色”热水的浴缸,躺上一会儿,在热腾腾水汽的熏陶下,觉得浑身惬意、筋骨舒松,颇有一种想唱歌的欲望。想唱就唱呗,反正没有别人在,唱着唱着,自己听听觉得还蛮不错的,好像有什么混响器或者其他器械在处理他们的音色音质似的。后来,只要进了盥洗室,就会情不自禁地放声歌唱起来,自得其乐一番。
慢慢地,“盥洗室歌唱家”成了一个地球人通用的俗语(英语为bathroom singer),专指那些喜欢唱歌但缺少天赋的业余爱好者。更多的人则用这个词表示自谦和自嘲,表示自己水平很低,不敢在公众场合显露,只会在盥洗室里偷着唱唱自娱而已。但英语中的“盥洗室歌唱家”主要用来指音质很差、没有前途的业余歌手。
喜欢在盥洗室(或淋浴棚)内唱歌,这一现象已经存在好几个世纪了,早在1350年,阿拉伯哲学家伊本·乔邓就着手为这个问题寻找答案。他认为一个人独自处于雾气缭绕的浴缸里(或莲蓬头下)会有唱歌的欲望,起关键作用的是满室的热蒸汽,热蒸汽在提升人的情绪的同时,使人产生狂喜感和幸福感,而且很想发泄这种感情。此时此刻,最好的方式莫过于高声歌唱了。被热水活化了的身体和洋洋得意的心态,使我们倾吐出包含着丰富情感的声音。
其实,伊本·乔邓只解释了一半问题,也就是软件问题,所以现代声学家证实说,我们在盥洗室感受自己发出的歌声确实比平时圆润得多。凡是室内狭窄的地方、有木嵌板镶嵌的地方或贴了瓷砖的地方,这些位置容易产生杰出的声学效果。2012年,由伍迪·艾伦导演的美国影片《爱在罗马》问世。该片由四个互不相关的小故事组成,其中讲到一个歌剧演员,他只能在淋浴时才能出色发挥,于是,凡是有他戏的场景,都要为他在舞台上搭建一个淋浴棚,只有这样,他才能找到感觉。
美国男声双重唱组合西蒙和加芬克尔因《寂静之声》而一夜走红,成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最受欢迎的双人组合之一,后又为经典电影《毕业生》配唱插曲而奠定了辉煌成就。2003年他俩获得格莱美终身成就奖。保罗·西蒙曾谈到,他的工作室十分重视声学效果,他特意请人把它设计得像个盥洗室,墙面用瓷砖环贴,地面额外镶嵌木条,以便专门用来录制“盥洗室音乐”。
鉴于盥洗室的这种特殊声学效果,后来相继出现了许多“盥洗室音响设备”,比如具有MP3功能和调频功能的双喇叭放音机和无线防水音箱系统,为你的偶像配上盥洗室声学效果,供你在盥洗时欣赏本来没有盥洗室效应的盥洗室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