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3: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01月06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海人的“计较”
周珂银
  周珂银

  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市面上流行一种弹簧秤,小小的,长得像溜溜球,可揣兜里。上菜市场,把这东西拿在手上,如一枚杀手锏,摊主把秤时就得格外仔细着点,不敢有个短斤缺两的。那时某报上还刊有一幅“斤斤计较”的市井漫画,画面上几位家庭主妇聚拢在一起,用这种弹簧秤钩住马甲袋,在认认真真地过秤。这样的漫画有可笑可爱之处,但上海人经得起调侃,有啥不好?不是想占便宜只是不想吃亏,这也是维护自己的消费权益嘛。对于人家的诟病戏谑,上海人向来大度,不争不辩,我行我素,脾性不改。

  若干年前,我在浙江某地参加一个品牌研讨会,参会者来自全国各地同行,下榻在一家五星级宾馆。一次就餐时,一位男士发现他使用的碗碟有一个小小的缺口,于是唤服务员要求调换,服务员过来一看脱口道,就这么一点点呀。男士说,是小饭店我就不提了,但这是星级宾馆,对餐具就该有要求吧。这话戳到点子上了,服务员连连称是,遂去换碟。因为提意见的男士是上海一家商场的经理,坐我边上的一位“代表”便凑过来同我嘀咕着,一点点小缺口又不影响吃饭,上海人就爱计较这些小零小碎的,还是个男人。我接口道,这样计较也没啥不好,有利于提升他们的服务品质嘛。话题没有共鸣,他这才注意看了看我的胸牌,这一看,咧嘴笑了,哦,原来你也是上海人。

  不过,精明得有分寸,计较得有道理,这也是一种智慧。一位在日本工作的朋友向我说起这么一件事。她就职于日本的一家大型酒店,这家酒店推出一项“商品券”购物方式,客人拿这种券在他们指定的商铺里消费,优惠尺度大,如果是外国人,消费达到一定金额又能退税,很是划算。近两年中国游客赴日观光、购物踊跃,估计这样的券会促使消费红火。

  但那天朋友接待了上海、大连和港台地区的四个团队,发了“商品券”,但来消费的几乎只有上海游客,其他团队寥寥无几。咋回事?上司让她去了解情况,券是通过导游发下去的,应该与导游们沟通,那就先从自己老乡上海队的导游聊起。

  那导游四十来岁的年纪,神情模样资深练达,他说,发的券有使用规则,有的导游觉得解释起来麻烦,客人不懂,便不用;有的压根就没有推下去,作为“内部”优惠掉了。

  朋友说,还是你工作到位,上海客人都用得好好的。那导游一听差点没笑出声来,说上海人你懂的,忒精,每到一个地方,如何购物划算,他们自己会打听会盘算会攻略,不好蒙的,若要私吞这批券,那是要被投诉敲掉饭碗的。朋友又向另几个导游了解,听下来是这么个情况。

  上司是一位精明的日本人,听了她的汇报也无奈,说“商品券”加中文说明这不难,那些导游倒是不大好得罪,团队还是要靠他们带来的,只好看游客的情商了,不过上海人是聪明,懂得在游戏规则里维护自己的权益,其实日本人也计较,日本的很多公共细节做得到位,可以说民众的计较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谁都说上海人精明,这精明之中自然就有这样小零小碎的计较,提起这些,连上海人自己都会自嘲小家子气,但想过没有,上海这座城市之所以讲究规范,注重细节,是不是也与上海人长期的“计较”息息相关?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新民眼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广告
   第A07版:民生速递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文体新闻
   第A12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3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4版:财经新闻
   第A15版:互动
   第A16版:中国新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新民健康
   第A20版:慢病/新民健康
   第A21版:广告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夜光杯
   第A24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新民教育
   第B02版:校园内外/新民教育
   第B03版:新民教育/校园内外
   第B04版:校园通讯/新民教育
   第B05版:新民教育/校园通讯
   第B06版:移民热点/新民教育
   第B07版:汽车周刊
   第B08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山村歌手“罗聋牯”
上海人的“计较”
“洋商标”泛滥令人忧
焐被窝
我们如何过新年?
惊喜的感动
安居乐业 (剪纸)
新民晚报夜光杯A23上海人的“计较” 2016-01-06 2 2016年01月0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