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读到一份财经媒体的年终特刊,推荐精选了一批优秀的创业者和创业项目,其中一个创业项目的目标人群是“对生活品位、生活质量有更高要求的富裕中产及城市精英白领”。通常来说,目标客户为“中产”,往往会极尽“豪奢”之能事,但这个项目的价值定位是——追求有品质的生活,关注休闲玩乐,但必须是负担得起的奢华。换句话说,就是怎么用最少的钱,去购买最高的生活品质。
媒体的报道里说,这种定位来自那位创业者对欧美中产生活方式的观察:这些人的生活品质很高,却并不意味着花很多的钱,消费很理性,品质最重要。这其实牵涉一个话题——钱,是不是“中产”最核心的标签?
日常所见种种,似乎一再告诉我们:没错,钱就是“中产”最核心的标签。前段时间,瑞信研究院发布《全球财富报告》,说中国中产人数已经有1.09亿了,标准就是“年收入32万~320万元”。此前,很多机构也都估算过中国中产的数量,标准五花八门,但大多是盯着收入和消费水平,说白了,就是看你有多少钱、花多少钱。
翻一翻各地媒体的楼盘广告,各种“豪庭”“御园”“皇家”字眼目不暇接,据说就是为了迎合新兴中产的“豪奢”遐想。我觉得这是一种误解,真正的中产不是这样的冤大头,因为这是不折不扣的土豪做派。就像欧美中产那样,有品质,但不一定要高消费。中产的消费应该是理性的,如果非要给中产戴上“奢华”的标签,我想更多的中产人士更愿意在前面加上“低调”二字。
我上下班的路上会经过一个名为“某某御府”的小区,据说是由城中村的土地开发而成,好多居民都拆迁补偿了几套房子,随便一租,月入数万。很多人整日无所事事,打打扑克打打麻将,穿着睡衣就去超市买菜,嘴里时不时蹦出句脏话,据说还有陡然致富后滥赌的、挥霍钱财包二奶的……这些人穿金戴银、吃香喝辣,很有钱,消费也挺高,按收入和消费标准来说,他们至少达到了中产水平,可是他们的那种生活品位和文明素养,没有给我一丁点中产的感觉。
中产一定要有钱,但有钱不一定是中产。南京大学教授周晓虹说过,中产更多的是指一种心态和精神,他们的生活状态、知识水平以及经济地位,使他们的生活趣味和价值观最可能被社会的较多成员容纳;他们拥有的资源,使他们能够来推广自己的生活趣味和价值观念。是的,财富、车、房和消费这些因素虽是中产的标签,但并非最核心、本质的标签。“鉴定”中产,除了“钱”,还有教育程度、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文化修养、法治精神、规则意识、理性气质,以及自我认同、公共责任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