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08月03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自由谭
大学扩招与中产扩容
薛世君
  薛世君

  最近读到一篇在微信朋友圈广为传播的文章,标题是《节节败退的中产阶级》,对我国中产的困境与挣扎进行了分析,很多观点和见解引人警醒,但有些说法,也未免失之偏颇。比如文章将大学扩招看作“中产沦陷”和“光环消退”的重要原因,我就觉得略显武断,也不怎么客观。

  文章中说,以1999年大学扩招为起点,大学生就业变得艰难起来,人力资源开始贬值,知识阶层的优势地位不再。尤其是2006年之后,大学生显得严重过剩,对薪金的期望值不断降低,而在优质人力资本价格如此低廉之际,作为打工者的中产,边际效益也在消失。

  的确,近些年大学生就业不那么容易,薪酬期望值也在降低,但这种困境,很大程度上是经济结构与人才结构脱节造成的。高校扩招,本来是想培养大量的技术型、高层次人才,但是知识技术密集型高端产业的发展速度,跟不上大学扩招的速度,整体产业“档次”上不来。高校每年培养百万级的“白领”,可遍布全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的是“蓝领”、“灰领”,这么一脱节,大学生找工作自然就不太顺利,收入也涨不起来。

  大学扩招可能会“稀释”大学生的含金量,但这主要是在收入层面,而衡量一个人是不是中产,收入只是其中一个因素,受教育程度、自我认同、职业地位、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等,更是衡量中产与否的关键因素。

  挣的钱少,并不意味着就离中产远。中产是一个阶层,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一位写字楼里上班的高学历白领月薪可能只有五六千元,旁边建筑工地上一位电焊工月薪可能上万元,但这两人的生活方式谁更接近中产?答案恐怕不言而喻。事实上,比电焊工收入更低的写字楼白领更接近中产,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受过高等教育,所以其生活方式、消费习惯、价值观念等都更现代、更时尚、更有中产气息。

  其实,高校每多培养一名大学生,就意味着中产的队伍可能将增加一名成员。大学是名副其实的“中产孵化器”,社会学家陆学艺就曾经说过,大学是培养中产的摇篮,大部分毕业生后来都做了“白领”。客观来讲,高校扩招的这些年,也是中国中产群体扩大最明显的时期,每年数百万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大学毕业生,都成了中产群体的后备力量。可以说,大学扩招非但不会拖中产群体的后腿,反而是中产“扩容”的绝佳路径。

  当然了,接受高等教育只是迈入中产的基础条件,大学扩招可以为中产“扩容”保驾护航,增添更多的可能性,但是中产的境遇好坏,也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社会政策等休戚相关,这些都比较给力了,中产才能避免“沦陷”和“光环消退”的尴尬。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2016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7版:2016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8版:广告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社会新闻
   第A12版:专版
   第A13版:专版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
   第A18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9版:2016里约奥运会倒计时2天
   第A20版:2016里约奥运会倒计时2天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阅读/连载
   第A24版:财经新闻
   第B01版:新民教育
   第B02版:校园内外/新民教育
   第B03版:新民教育/科艺T台
   第B04版:新民健康
   第B05版:新民健康/慢病
   第B06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B07版:汽车周刊
   第B08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呼格案主办人因何受审?
如果没有了 专车优惠券
掌声好听,但“高兴一个晚上就好”
一场游戏 一场梦
真假难辨
大学扩招与中产扩容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5大学扩招与中产扩容 2016-08-03 2 2016年08月0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