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到一篇在微信朋友圈广为传播的文章,标题是《节节败退的中产阶级》,对我国中产的困境与挣扎进行了分析,很多观点和见解引人警醒,但有些说法,也未免失之偏颇。比如文章将大学扩招看作“中产沦陷”和“光环消退”的重要原因,我就觉得略显武断,也不怎么客观。
文章中说,以1999年大学扩招为起点,大学生就业变得艰难起来,人力资源开始贬值,知识阶层的优势地位不再。尤其是2006年之后,大学生显得严重过剩,对薪金的期望值不断降低,而在优质人力资本价格如此低廉之际,作为打工者的中产,边际效益也在消失。
的确,近些年大学生就业不那么容易,薪酬期望值也在降低,但这种困境,很大程度上是经济结构与人才结构脱节造成的。高校扩招,本来是想培养大量的技术型、高层次人才,但是知识技术密集型高端产业的发展速度,跟不上大学扩招的速度,整体产业“档次”上不来。高校每年培养百万级的“白领”,可遍布全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的是“蓝领”、“灰领”,这么一脱节,大学生找工作自然就不太顺利,收入也涨不起来。
大学扩招可能会“稀释”大学生的含金量,但这主要是在收入层面,而衡量一个人是不是中产,收入只是其中一个因素,受教育程度、自我认同、职业地位、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等,更是衡量中产与否的关键因素。
挣的钱少,并不意味着就离中产远。中产是一个阶层,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一位写字楼里上班的高学历白领月薪可能只有五六千元,旁边建筑工地上一位电焊工月薪可能上万元,但这两人的生活方式谁更接近中产?答案恐怕不言而喻。事实上,比电焊工收入更低的写字楼白领更接近中产,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受过高等教育,所以其生活方式、消费习惯、价值观念等都更现代、更时尚、更有中产气息。
其实,高校每多培养一名大学生,就意味着中产的队伍可能将增加一名成员。大学是名副其实的“中产孵化器”,社会学家陆学艺就曾经说过,大学是培养中产的摇篮,大部分毕业生后来都做了“白领”。客观来讲,高校扩招的这些年,也是中国中产群体扩大最明显的时期,每年数百万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大学毕业生,都成了中产群体的后备力量。可以说,大学扩招非但不会拖中产群体的后腿,反而是中产“扩容”的绝佳路径。
当然了,接受高等教育只是迈入中产的基础条件,大学扩招可以为中产“扩容”保驾护航,增添更多的可能性,但是中产的境遇好坏,也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社会政策等休戚相关,这些都比较给力了,中产才能避免“沦陷”和“光环消退”的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