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谢新女士的人物访谈录《坐听云起时》,不免生出一些感慨。
记者这个职业,是随着报纸的诞生而出现的。但从诞生之日起,就成为中国文人最为重要的一支,这乃是因为记者的文章无不关乎社稷民生、国事时政。当代人可以不读文学,但极少有不读报纸、不看电视的。因此,记者成为社会上受人尊敬的职业之一。
记者与作家,虽然都是舞文弄墨的人,但其职业的差别很大,新闻与文学的要求也迵然相异。在上世纪之初,办报纸当记者的人,多半都是作家出身,后来便分隔得越来越远了。大学里除了中文系,还专门有一个新闻系,中文系虽然很少培养出作家来,但从事记者工作的则多半是从新闻系毕业。
记者爱好文学的不少,但由记者变成作家的,却是越来越少了。谢新在新华社系统工作了二十余年,当了多年的记者,后来又当新华网主持人、负责经营的高管等等,但始终没有放弃采编的职责。我认识她,即是我获得第六届茅盾奖后,她联络我进行了一次专访。兹后,她又采访我多次。于是我开始关注她的文字及她的访谈录。便发现她的文字有简约之洁,古典之美,她选择的访谈对象大都是文化名人、商界翘楚或是各级领导,每作一次访谈,谢新都会找来大量被采访者的资料进行研究,然后找出访谈的话题,写成一张一张的小纸条,以方便访谈时提示。采访完后,她再根据录音整理,逐字逐句琢磨,再见诸报端或新华网站。我听到不少被采访的人如许嘉璐、邵秉仁、周韶华等,对她的访谈均甚为满意。
有一次,谢新告诉我,她不愿意让一些负面的情绪影响她的生活,影响她的心灵,她希望通过访谈,将我们这个时代中优秀的人的事迹与品质在社会上产生更大的影响,让更多的人认知。窃以为,用文学的情怀投入新闻的写作,这是难得的境界,亦是高雅的追求。希望谢新的访谈录,成为她既作为记者也作为作家的一个品牌,坚持下去,越写越好。
——《坐听云起时》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