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09月19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今日论语
“机闹”何以屡禁不止?
王言虎
  王言虎

  几天前,一对夫妻闯入首都机场控制区,女子冲到飞机前阻拦飞机出港。两人被行政拘留5天。

  大闹机场被拘,一点不冤:“机闹”除了造成可能的公共安全风险外,其耽误的每一分钟,对其他乘客与航空公司来说都可能意味着巨大的成本,“机闹”者为自己的错误负责,是一个权责明晰的社会基本的运行法则。

  公众对“机闹”早已不陌生,以往发生的多次“机闹”事件,多是由极端天气、流量控制引发的航班延误过久或航班取消导致乘客不满,进而出现打砸机场、与地勤人员冲突等行为。而此次“机闹”事件,则完全是因乘客自身原因错过登机时间而起。将自身过错迁怒于机场,是典型的无理取闹。

  两名乘客强行闯过登机桥,并进入机场控制区大闹,机场与航空公司相关人员却一度无法将其拉走,这说明机场在突发事件应对管理上,也存在一定缺漏。藉此进行反思与改进,实属必要。

  但无论如何,此番“机闹”事件,因乘客缺乏基本的规则意识与乘机素养而起。这跟众多“机闹”事件的发生机制几无区别:情绪激动之下轻易越过规则。跟中国私家车保有量日渐增多而交通违法、路怒依然频出一样,“民航大国”的名号始终没能带来乘机文明。

  中国民航2015年度白皮书显示,2015年国内旅客规模破亿,国内航线人均重复购买率3.29次。有专家预测,2020年,中国民航规模将达7.21亿人次。但与之对应的是,各地“机闹”事件屡屡发生,在一些“全球最差乘客”调查中,中国乘客也名列前茅。没有良好乘机素养的支撑,庞大的民航规模就只是一个漂亮的数据,无法与乘机文明划等号。

  应看到,用习惯而非规则行事,是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加之中国民航规模是短时间内迅速发展起来的,乘客缺乏足够的乘机规则训练,也就没有养成良好的乘机习惯。但更重要的原因或许是,我国在对“机闹”的处罚设计上不够严厉。盘点多数“机闹”事件,最后多以治安拘留、罚款收场,在本次“机闹”事件中,两人闯进机场禁区,阻拦航班起飞,也不过是被处以行政拘留5日的处罚。

  而在美国,“机闹”事件之所以很少,除了与国民的规则意识有关外,其健全的法律体系和完善的民航体制也为此提供了强大的支持:“机闹”者不仅要面临罚款、拘留的处罚,其劣迹还将被记入个人信用记录,影响以后的求职与贷款等。也就是说,“机闹”的后果被嵌入个体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机闹”者在一个极度讲究规则意识的社会寸步难行。

  就此来说,医治“机闹”,除了渐进的规则训练以养成成熟的乘机文明之外,也需要公共部门严格处罚标准,加大处罚力度,用系统性社会治理思维整治“机闹”。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新民邻声·热线/上海新闻
   第A07版:综合新闻/新民邻声·话题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医苑/康健园
   第B03版:康健园/康复
   第B04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B05版:新民健康/慢病
   第B06版:军界瞭望
   第B07版:军界瞭望/战例
   第B08版:人物/军界瞭望
   第B09版:新民环球
   第B10版:论坛/新民环球
   第B11版:新民环球/社会
   第B12版:博览/新民环球
“机闹”何以屡禁不止?
电信诈骗与大数据
“一个人的编辑部”照亮了什么
爱情恐怖故事
一家独大
今年教师节做的几件事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5“机闹”何以屡禁不止? 2016-09-19 2 2016年09月19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