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报业遭受新媒体加速冲击的背景下,“一个人的编辑部”彰显的信念与坚守,令人感佩。同时,这也预示着在媒体融合时代,社会将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全能记者”“超级记者”。
微软全国广播公司的普勒斯顿·门登霍尔,便是一位标准的“全能记者”。他曾历时半个月穿越阿富汗,发回大量的文字稿件、静态照片、录音录像。而供职于美国媒介综合集团的女记者杰姬·巴伦,则堪称一位“超级记者”。她在采访联邦案件时,清晨,为网站撰写介绍案件情况的专栏文章;上午,通过电话连线给电视台发去最新报道;下午,编制一档晚间电视节目;晚上,再给第二天出版的报纸写一篇新闻稿。
美国学者菲利普·迈耶曾提出“报纸消亡论”,并预测“2044年10月,最后一位日报读者将结账走人”。然而,观察今年4月第100届普利策奖公布的获奖名单,报纸仍然包揽了其中大部分奖项。在“收入性价比”之外,新闻工作依然葆有那些不能仅凭金钱去衡量的价值,那就是用自己的工作去记录和推动时代的进步,而这也正是“一个人的编辑部”之所以赢得掌声的根源。(李浩燃 刊今日人民日报 本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