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误入保皇会
1895年1月下旬,孙中山带领邓荫南、宋居仁等由檀香山到香港。2月21日,孙中山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机关,修订了《兴中会章程》,并秘密筹划广州起义。1895年10月26日,孙中山组织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广州起义失败,亡命日本,在横滨剪掉发辫,改着西装,以示革命决心,并组织横滨兴中会。接着,孙中山又到檀香山,向大哥孙眉报告广州起义失败经过。孙眉听了丝毫没有加以责备,更没有提及自己所付出的巨大代价,而是紧握着胞弟的手说:“不要紧,认准了就应干到底,义无反顾。”1896年年初,孙中山同乡、兴中会会员陆灿护送杨太夫人、卢慕贞及孙科、孙娫从香港逃亡到檀香山,与孙眉共同生活,这样解除了孙中山的后顾之忧,使他全身心地投入反清革命之中。
面对挫折,孙中山毫不气馁,矢志不渝。他在檀香山遍游各岛,宣传革命,募集军费。当孙眉看到孙中山的努力收获甚微时,就分析形势,认为由于广州起义失败,檀香山的同志颇感懊丧,在这里再筹集革命经费恐有困难,只能以后再找机会,现在不妨到其他地方活动较为有利。孙中山认为大哥的看法很有道理,所以不久就离开檀香山到美洲及英国宣传革命了。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康有为与学生梁启超亡命日本。梁启超在日本接触西学,于该年底创办了《清议报》,以“维持支那之清议,激发国民之正气”,传播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抨击和揭露清政府的腐朽专制,反思戊戌变法的失败和教训,思想发生转变,渐渐开始在改良与革命中间徘徊。时往返于东京、横滨、长崎等地宣传革命的孙中山,考虑到梁启超等人逐渐倾向革命,与革命党人联系日益密切,为了壮大反清力量,所以准备与之联合组党。
1899年夏秋之交,经过多次协商,以孙中山和梁启超为代表的两派在日本横滨形成一个合并的初步方案,由孙中山任会长,梁启超任副会长。然而,已在加拿大成立保皇党的康有为获悉学生梁启超与孙中山合作之事,十分生气,立即派人携款赴日本,严厉训斥梁启超并勒令其立即赴檀香山,开办保皇会。梁启超深感师命不可违。
临行前,他特约孙中山密谈,没有说出真实想法,而是仍一再表示“合作到底,至死不渝”。他以檀香山为兴中会的发源地为由,要求孙中山把当地兴中会的重要成员介绍给他。孙中山没有识破梁启超的用意,当即向大哥孙眉及其他热诚支持反清革命的朋友写介绍信。
1899年12月31日,梁启超到达檀香山。他手持孙中山的介绍信,马上拜访侨商李昌、郑金、何宽、卓海及钟贤木等人,受到热烈欢迎。次年2月10日,他在写给孙中山的信中说,“此间同志大约皆已会见,李昌兄诚深沉可以共大事者,黄亮、卓海、何宽、李禄、郑金皆热心人也。同人相见皆问兄起居,备至殷勤”;他还讲了因檀香山火奴鲁鲁华埠为防疫发生大火,碍于交通管制无法赴茂宜岛拜访孙眉,但已通信问候;最后表示“我辈既已订交,他日共天下事,必无分歧之理,弟日夜无时不焦念此事”。
不久,梁启超赴茂宜岛拜访孙眉及其亲属杨文纳等,称兄道弟,异常亲热。孙眉对梁启超礼遇有加,不仅令其独子孙昌向梁执弟子礼,又亲自陪同他乘马车遍游牧场。当梁启超看到孙眉经营的牧场规模宏大,暗自佩服,抚着孙眉的肩背,恭维地说:“人称君为茂宜王,今乃知为名不虚传。”
为人质直憨厚的孙眉听了梁启超的这番话,十分高兴。梁启超见时机已到,便乘机向他游说组织保皇会的宗旨:“名为保皇,实则革命,这与令弟的宗旨实属殊途同归的。”孙眉以为梁启超成立保皇会已得到孙中山同意,于是慨允竭力帮助梁启超玉成其事,表现了他对反清革命的一贯支持。
梁启超到达檀香山时,正值那里瘟疫流行,当地政府为消除疾病防止进一步传染,竟纵火大焚疫区,使居民多被驱逐到市外,华侨财产损失惨重,他们不仅反美情绪十分强烈,而且对清政府保护华侨措施不力,甚为怨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