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3: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
     
本版列表新闻
~~~评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评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评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2016年11月19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技术的逼真,是为了剥离“皇帝的新衣”
评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周可
扫一扫请关注 『新民艺评』
  ◆ 周可

  李安的这部作品注定会被载入史册: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使用“3D/4K/120帧”的技术来呈现的电影;这也是已经被捧上了“神坛”的李安导演迄今为止最受争议的一部电影。美国首映后,铺天盖地的质疑声让这位从未失过手的导演有些措手不及。不过,他很快就站出来说:“你们可以不喜欢这部电影,但请不要迁怒于技术,技术是无辜的。”于是在中国放映的这部电影,正片开始前没有了广告,取而代之的是62岁的李安儒雅而温和地感谢观众能来电影院里看这部用最新技术拍摄的电影。他满脸羞涩的样子,如同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捧着自己的处女作,等待观众们的检验。

  但人生往往是充满戏剧性的,在西方遭受了冷遇的李安和他的“比利·林恩”,在中国却受到了欢迎。也许是因为我们更理解那种“闹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的人生境遇,也许我们看了太多英雄们一夜成名,在被过度宣传和消费之后又瞬间销声匿迹的故事。所以我们更容易感受比利的困境和理解比利的选择。

  有趣的是,在观影过程中,我脑海里常常会出现那个叫“派”的少年。比利和“派”在某种程度上有着高度地吻合。“派”经历了一场海难,在大海上漂流227天后获救。他曾经面临一个选择,是留在满是狐獴和淡水的岛上等待救援,还是继续冒险前行。最后他选择了后者。而比利经历了一场战役之后成为了英雄。他和战友们回国进行了为期两周的“英模事迹”报告活动,以回应大众对于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质疑。其间,他面临一个选择,是借口“战争伤害”留在国内,还是重返危险的伊拉克战场。最后他选择了后者。少年“派”在漂流中完成了灵性的觉醒,而比利在整个事件中,完成了一次自我的选择与成长。但最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个选择的做出其实也是被迫的。

  当比利爱上啦啦队姑娘菲珊的时候,他忽然有了留下来的冲动。可是当比利告诉菲珊:“我真想和你一起跑掉”时。菲珊露出了一脸的迷惑:“跑掉?可你是英雄,你应该回到战场上去。”那一刻,我的心和比利一起碎掉了。原来比利以为的“爱”不过是一个被爱国主义洗过脑的年轻姑娘对“英雄”的盲目崇拜。她爱的不是“比利”,而是她心目中的“英雄”。姑娘深情地说完“我会为你祈祷的”之后,便转身离去。她心中被感动的是自己爱上了一个英雄之后的 “悲情与浪漫”。这真是一个巨大的讽刺。

  然而全片最具讽刺意味的场面,恐怕要算那场与真命天女们同台的“中场秀”了吧。当音乐奏响,紧张的战士们如同上战场般严阵以待,三个性感美女扭着裸露的腰肢站到了这些“英雄们”的前面。随着军鼓的敲击,战士们踏着鼓点跟随在三个性感的“真命天女”身后,向舞台走去。如同第一次上战场的新兵,将自己的命运交到了舞台监督手里。巨大的显示屏缓缓升起,士兵们从台阶上齐步走下,像一个个被操纵的木偶。身后是巨大的美国国旗图案。这个场景让我想起了“巴顿将军”的开场演讲。只不过两者是何其不同。比利僵硬地走到了特殊标记前,牢牢记住舞台监督说过的话:不管发生什么,你都不要动,一直到演出结束。于是,当满天的焰火照亮夜空的时候,比利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与“圣战徒”肉搏的场面。那人临死前,手指向比利,眼睛和脸都涨得通红,脑后却是黑红的血浆流出。所有的荣誉和绚烂背后,是残酷的真实。但可惜的是,没有人关心“真实”是什么。

  电影最后,在卸货区,拆台工人们袭击了这群准备离场的战士们。在群殴中,比利脑中再次出现与伊拉克“圣战徒”搏斗的场面。没想到,这样的场景会发生自己的土地上。这场斗殴彻底地把比利拉回到了现实里。秀已结束,战士们应该回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去。至少,班长“蘑菇”在上战场前,会亲吻他的每一位战士,并且告诉他们“我爱你”。只有真正经历过战争,无限接近过死亡的战士们,才能懂得这份“爱”是多么的沉重与可贵。也只有他们,才会在听到国歌奏响时,流出两行热泪。

  成年后的“派”告诉记者两个“真相”,哪一个更“真实”,由观众去选择。而李安导演借比利之口说出了他心目中的真实:“在其他人眼里,这些经历只是一个故事,但对我和我的战友们来说,这就是真实的生活。战争不是任何人理解的那样。电影也一样。”看到这里,我似乎理解了李安导演为什么会在这部电影中使用3D/4K/120帧的技术。也许冥冥之中,他就是想剥离那件蒙在事物之外的“皇帝的新衣”,让一切看上去无限地接近真实。

  李安依旧是那个李安,始终保持冷静而慈悲的心在一个故事中去推动观众对人性的觉察和思考。在这次漫长的中场休息中,我们又能发现一些怎样的“真实”呢?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神舟十一号太空之旅特别报道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社会新闻
   第A06版:评论/专栏
   第A07版:文体汇
   第A08版:话题/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跨界
   第A10版:动态/文体汇
   第A11版:夜光杯
   第A12版:夜光杯
   第A13版:阅读/连载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郊野大地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金融城
   第B02版:封面人物/金融城
   第B03版:金融城/中国商学院
   第B04版:理念分享/金融城
   第B05版:福彩专刊
   第B06版:基金纵横/金市汇市/金融城
   第B07版:家装专版
   第B08版:股市大势/金融城
   第C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C02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3版: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
   第C04版:音乐时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5版:国家艺术杂志/海外传真
   第C06版:镜头艺术/国家艺术杂志
   第C07版:国家艺术杂志/民间收藏
   第C08版:艺林散页/国家艺术杂志
技术的逼真,是为了剥离“皇帝的新衣”
生活中,总有值得活下去的小乐趣
那么多空白,愿你用“亲爱”去填满
新民晚报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C03技术的逼真,是为了剥离“皇帝的新衣” 2016-11-19 2 2016年11月19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