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房企全年的经营比作一场篮球赛,那么这场比赛的胜负悬念仅仅保持了三节,大多数品牌房企在第三季度结束时便基本奠定了胜局。
业绩排名前10的房企中,除万科、绿地已基本“无欲无求”外,其他品牌房企均有自己的冲刺目标。而作为房地产龙头城市的上海,将成为房企在2013年最后一个季度的必争之地。房企在压力不大的情况下继续冲刺业绩,对于置业者来说或许意味着入市机会已经出现。
日前,近百家房企陆续公布第三季度业绩,数据显示,品牌房企今年业绩完成情况良好,多数房企有望超额完成全年任务。然而面对大好形势,房企是否会失去动力?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或许是置业者们一次“捡便宜”的机会。
房企业绩跑赢时间
如果把日历翻回到阴晴不定的2013年初,任谁也无法预测上海楼市在这一年里的“惊艳”表现。
今年刚刚过去了四分之三,对于品牌房企来说,顺利完成全年的销售任务已非难事,一组组飘红的数字几乎消灭了所有质疑。
第一军团里,万科再次冲破千亿元大关,“习惯性”地领跑着房企销售排行榜。数据显示,万科前9个月累计实现销售面积1098.7万平方米,销售金额1285亿元,对于万科来说,2013年剩余的全部悬念将是能否超越其去年1412.3亿元的销售纪录。同时,保利地产前三季度的签约面积和金额同比也分别增长了17.68%和17.24%;金地集团销售金额同比上涨甚至超过了四成。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房企的业绩完成比例均跑赢了时间:世茂房地产的合约销售总额同比增长了逾三成,约481.01 亿元,是全年任务的约87.5%;融创实现合约销售额364.2亿元,超过2012年全年业绩,约占全年任务的8成;碧桂园则更加抢眼,其前三季度的业绩相比去年全年翻了一倍,达到647亿元,超出全年任务27亿元。对于碧桂园来说,最后一个季度每卖出一套房都将是一份“额外奖励”。
“第四节”不是“垃圾时间”
销售业绩在握,业内开始担心房企会在2013年的年关失去动力,谨慎的“惜售”策略或将使最后一个季度的上海楼市变成走过场一般的“垃圾时间”。
对此,克而瑞上海研究总监薛建雄表示,在开发商眼中,第四季度从来都是不容忽视的。从历史数据对比来看,这一阶段的业绩贡献度较高,大约占到全年的两到三成。
业绩在手的房企的确没有因此而失去目标。对于龙头房企而言,“千亿俱乐部”的诱惑力自不待言,万科、绿地已经成功撞线,保利、中海、恒大等房企也几乎一只脚踏入了“千亿”的门槛;对于规模稍逊的世茂、龙湖、绿城等房企来说,500亿元的量级也仅仅是一步之遥。
因此,在最后一个季度上调业绩目标、加紧推盘跑量的房企不在少数。
“到10月底,年初制定的销售目标就基本可以完成了。不过我们在发布半年报时,追加了10多个亿的销售任务。”旭辉集团相关负责人称。该负责人介绍,该公司11、12月的营销重点在长三角区域,届时在上海将有多个项目开盘或加推,策略是跑量。
同样有意在年底发力推盘的还有宝华。宝华集团副总裁杨健称,该公司在宝山的一个刚需新盘将在近期入市,全部1800套房源一次性推出,未来两个月需要完成50%的销售。
此外,世茂、龙湖、农工商等房企也表示将在年底继续跑量,加紧冲刺业绩。
“捡便宜”的机会来了?
旺季过后高企的房价成为了横亘在置业者面前的一道门槛,而房企在销售压力并不大的情况之下继续跑量是否意味着一波“捡便宜”的机会已经来临了?
德佑研究部主任陆骑麟表示,近期对于有效需求的大量消耗、年末贷款收紧、开发商基本完成销售目标、营销力度不足等因素都可能对年末的楼市产生影响,相信房价很难达到“金九银十”期间的高度。
“上海的平均房价被推高更多的是拜‘金九银十’期间成交结构的变化所致,”陆骑麟说,“对于整体楼市而言,置业者的入市热情并没有因为房价的上涨而有所降低。”
“从往年的经验来看,第四季度的销售业绩很重要。”薛建雄表示,“但今年不同以往,各房企的任务压力普遍较小,不必再为实现全年业绩而‘疲于奔命’。”
“因此,年末的市场上可能存在较大的议价空间,这对置业者来说可能是一个机会。”薛建雄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