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境货物预检验制度
5月1日起,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在自贸区范围内全面推行进口货物预检验制度,企业可在货物入境进区或在区仓储时申请预检验,对预检合格的货物实施核销放行,免于检验。
进口货物预检验及核销,是指根据企业申请,检验检疫部门对区内货物实施集中检验,分批核销出区的工作模式。企业在货物入境进区或在区仓储时申请预检验,即可以由检验检疫机构一次完成检验检疫工作,货物一经检验合格,检验检疫机构将登记预检验合格信息,并签发核销凭证。实行“预检验”后,货物进境到进口通关的整个流程时间较试行“预检验”前至少缩短50%。进口工业品从7到8个工作日缩短至3到4个工作日,进口化妆品从12个工作日缩短到5个工作日,进口酒类更是从15个工作日缩短至3个工作日。
■ 第三方检验结果采信制度
经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在自贸区内创新性地推出了被采信结果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机构监管制度,对被采信机构采取监督抽查、能力验证、比对试验等一系列监督管理手段,强化对被采信结果的检验鉴定机构的事中监管和事后追责,并确立了退出机制。
2014年3月1日,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率先在进口机动车的检验监管领域试点采信第三方检验结果,即在合格保证的前提下,采纳符合条件的机动车安检机构所出具的检验结果,使进口机动车质量安全管理方式从检验监管转向对“检验”的监管,与国际通行做法和发展趋势相接轨。截至4月底,已有5家社会机动车安全检验机构纳入采信工作试点;累计9.19万辆进口机动车以采信的方式进口,涉及金额38.9亿美元;直接为上海地区的进口车商节约检验成本953.5万元人民币;通过采信方式查获不合格进口机动车9242辆,在便利贸易的同时有效维护了进口机动车的质量安全水平。
下一步,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将把部分进口医疗器械及玩具纳入采信试点范围,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
■ 全球维修产业监管制度
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在成功创建全国首个“入境再利用产业检验检疫示范区”的基础上,对申请开展全球维修及再制造业务的企业采取“统一申请受理,统一资料审核,快速资质评估,规范日常监管,规范周期监管”的全新业务流程管理模式,大大促进了全球维修检测和再制造产业的发展。截至2014年4月,自贸区内已有12家企业通过入境维修业务资质评估,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累计受理进口维修用旧机电产品申报7650万美元,放行出口维修产品1.3亿美元,入境再利用产业规模经济效应与环保效益已经显现。
■ 进境生物制品风险管理制度
管理部门在全面评估与诚信评价基础上,对控制力强、诚信度高的企业采取“年审批”制,并根据产品生物风险和企业诚信等级,进行分类分级管理,使许多研究用生物试剂更快速到达企业手中。
■ 中转货物原产地签证制度
借鉴香港模式,方便企业在自贸区内开展国际分拨配送,让分拨货物享受国外相应的关税减免和通关便利。短短几月,区内签发各类原产地证书6000多份,金额3.12亿美元,同比增长16.92%,远高于同期上海市外贸进出口额增幅。
■ 动植物及其产品检疫审批负面清单管理制度
国家质检总局将审批权力下放,除活动物、水果、粮食等,其余均授权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实施检疫审批。新制度实施仅1个月,上海就已完成相关审批273项,极大提升生物、医药、医疗等行业联通世界的能力。
本报记者 陈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