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授许可 后续查验
据上海海事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海事部门已在自贸区港区即洋山深水港试行“动态审批与查验”制度。其中一项做法是“预授许可,后续查验”。举例来说,以往一家代理多艘船舶的公司,在每一艘国际航行船舶进出洋山港口岸前,必须按时间先后把这些船舶的资料提交给海事部门,待海事部门查验合格、发给航行许可后方能进出港,但这些船舶不是同时进出港的,之间往往间隔几个小时,这也意味着代理公司必须一次次地提交资料,比较麻烦。
实行“预授许可,后续查验”制度后,这些国际航行船舶预先就可得到许可,可以先行进出港,代理公司只要汇总所有船舶的资料,统一提交即可。简化通关手续为港航企业节省了大量的宝贵时间,而时间对于港航企业来说,意味着经济效益,以马士基航运为例,一艘船舶在外海或码头等候,1分钟营运成本就要38美元,目前每星期马士基至少有14艘次挂靠洋山港。
一次登轮 联合执法
与此同时,海事部门还创新推出了“集约登轮检查模式”。之前,海事执法人员往往需要多次、分散上船,分别进行船舶安检、事故调查、危化品检查等,而“集约登轮检查”制度规定:能不登船就不登船,必须登船的情况下,整合所有的执法力量“一次搞定”,避免因重复登轮而给港航企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浪费。
而这种“集约登轮检查模式”可以说只是“雏形”,更可期待、更大亮点是有关政府监管职能部门正谋划施行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试点工作。这一试点工作的一期建设“洋山保税港区试点功能项目”有望在近期上线测试运行。仅就口岸单位而言,“单一窗口”将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口岸单位从“串联”执法改为“并联”执法的创新,完善海事、海关、检验检疫三方协同的执法机制,联合开展危险品查验,加强在进出境船舶监管、船员管理、船载货物报关信息等方面的信息共享,强化监管协作。 本报记者 金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