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3: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2年03月18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领奖台
陈甬沪
  陈甬沪

  近日参加某媒体组织的一个表彰会,领奖台上的受奖者,有30多年如一日的大作者,有“时上时下”的老作者,还有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新作者。无论老面孔、熟面孔,还是新面孔,我知道他们凭借的是自己努力和付出。这种可以“量化”的“付出”,被“指标”具体化后得到“定性定格”的文化,正是公平公正的力量所在。 

  有位作者,年刊稿100多篇、组织他人稿件200多篇,差不多每天有他们“部门”的信息,这次他以骄人的成绩又获最高奖项。这位“兼职”作者确实不易。他说,都在强调“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可只有这家媒体能兑现,这种评优文化的价值引领,真爽!当然,他也有些许牢骚,因为他在自己的“主业”上同样“卖力”与“出色”,可惜得不到这种待遇。 

  一起交流的另一位文友也有同感,现在各个单位都不缺评优选能制度,但有的是“排排坐,吃果果”红花轮流戴;有的是“戴帽式”红榜指令上,“卖力”干的默默无闻,不干事或者不干正经事的评优选能成常态。他说,他们单位某个年年受嘉奖的人物,即使“东窗事发”后都没有人去揭“伤疤”,于是“金榜题名”者与“狗屎堆”同流合污见怪不怪了。因此,有的领奖台就是戏台,不停地在播出自娱自乐的“连续剧”。 

  我也算是这家媒体几十年如一日坚守的见证人之一,也常常上台领奖,但如果稿件质与量不“达标”,那么这一年也只能做“看客”。这种拉出来遛遛的制度,通过显骡显马的坚守,已演变成让人内心诚服的文化,非常契合我们从小接受的共识教育。有人不信文化有这么大的力量,我这里有个例子可能有点小道理。 

  对“上班不能迟到”的观念,多数人不会去探究这是受“制度”约束还是“文化”的影响,如某单位要调整上班时间,在征求意见中,50岁以上的员工希望早上7点钟上班,理由:醒得早,5点半起床锻练1小时后想早点上班;40岁左右员工要求8点钟上班,理由:孩子上学上幼儿园的,7点前校门园门还没开,8点上班正合适;30岁左右员工期望9点或者10点上班,理由:晚上迟睡要睏懒觉……最后单位规定:6点钟上班。三种人自然会都对这一制度规定不满,甚至集体“骂娘”。然而制度施行后,上班真正迟到的人却几乎没有。这是为什么?表面上,人们是被制度约束而不敢迟到,实质上“上班不能迟到”已在全社会形成了一种价值共识。因为人们从小就接受了诸如“上学不能迟到”的教育与熏陶,“迟到可耻”的价值共识在潜移默化中,由具体的制度演化或升华为“文化”共识了。所以尽管6点上班的制度不近人情,甚至可恶,但心底里则认可“上班不能迟到”这一文化或理念。 

  同样,媒体领奖台评优彰显出的从“制度”到“文化”的转化十分可贵,它既是一种坚守,更是一种传承,它不论“资格多老”,也不论“关系多深”,只认同并属于永远处于奋起直追中的作者。于是这种魅力让更多的人找到自己的坐标。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第6届春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4版:社会新闻
   第A05版:文娱新闻
   第A06版:文娱新闻
   第A07版:文娱新闻
   第A08版:人才/招生留学
   第A09版:人才/招生留学
   第A10版:体育新闻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读者之声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上海人家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星期天夜光杯·连载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都市专栏
   第B06版:星期天夜光杯·读书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记忆
   第B08版:星期天夜光杯·音乐音响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影视地带
   第B10版:星期天夜光杯·民间收藏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东方大律师
   第B12版:星期天夜光杯·百姓纪事
   第B13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第B14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B15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6版:星期天夜光杯·谈话
绿色南非
领奖台
“学雷锋”的故事
佛手
有车之后
今宵灯谜
南浔小吃最难忘
智慧快餐
新民晚报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B03领奖台 2012-03-18 2 2012年03月18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