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灵媒到底靠什么风生水起?他们真有超自然能力吗?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杂志》记者凯蒂·格拉斯“潜伏”进英国一家灵媒学校,以普通学员身份,亲身体验“灵媒是如何炼成的”。
第一节课练习“读心”
格拉斯“潜伏”的灵媒学校名为“亚瑟·芬德利学院”,格拉斯的老师是一名在学院有20年教龄的中年妇女,15名同学来自不同地方和行业,其中有红十字会雇员、家庭主妇、秘书,也有来自美国的退休者和精神治疗师,很多人自称有过或强或弱的通灵体验。
第一节课,老师要求学员两人一组互相“读心”。格拉斯的搭档是一名叫埃夫丽尔的30多岁女子。两人相向而坐,埃夫丽尔说她“看到”了写作。虽然没人知道格拉斯的记者身份,但她戴着眼镜,且一直在做笔记。埃夫丽尔还报出了一个名字“伊恩·班克斯”,这确实是格拉斯最喜欢的作家之一。
不过轮到格拉斯“读心”时就没那么顺利。她无法汲取对方的“能量”,只好“瞎蒙”。她看到对方颇像一个爱管教别人的母亲,便说了“孩子”;埃夫丽尔说她没孩子,“虽然我想要几个”。
“那可能就是你得到这种暗示的原因,”老师在一旁鼓励格拉斯,并让她描述一下对方的房子。格拉斯闭上眼,但还是“看”不见任何东西,只好继续瞎猜:“很安静,井井有条,有一张直背椅子。”这回她“蒙”对了。老师又鼓励她讲讲地毯的样子,是厚还是薄?格拉斯随口一说:“不同处厚度不均。”埃夫丽尔说:“你说的没错,那正是一直困扰我的问题!”
顾客更需心理治疗
在花了几天时间与其他学员轮流“读心”并与其死去亲人“对话”后,格拉斯发现,很多学员都是多次经历了亲朋离世的痛苦之后才发掘了自己的通灵“天赋”。学院院长安德鲁·哈德利就是在26岁那年在6星期内连续失去父亲、姐姐和外甥之后,突然发现自己能“通灵”。“我一直为父亲的死埋怨自己,我能听到他说‘别担心,儿子,那次心脏病发作是注定要来的,你对此无能为力’,我感觉一下子轻松了。”他说。
在学习中,格拉斯学到了当灵媒的行为准则:和善、殷勤、有责任心;不要对别人的生活指手画脚;假如客户在抽泣,建议提供与其故去亲人“对话”的服务,但要记住“传话”时一定先加上一句“根据亡灵的意见……”,否则你会遭到起诉。
她也学到了如何通过文字游戏为自己“感应”到的信息做不同解读。比如,“假如你感应到一个名字‘罗丝’(英文中也有玫瑰之意),也可能是指玫瑰花。他们是否种了一株玫瑰?还是有人在棺材里放了一枝玫瑰?”又比如,“四月”可能是人名,也可能指月份,“感染”可能是指一场疾病或富有感染力的笑声。
格拉斯发现,在她为同班学员“读心”过程中,她根本不必为自己随口瞎编的那些模棱两可的语言多作解释,对方自己就会对号入座。比如,当她告诉一名男学员他死去的女友很有创造力,他便开始滔滔不绝地谈她的摄影技术;当她对一名红十字会女雇员说她不够勇于发言,后者于是倾诉她在工作中意见不受重视的烦恼。
格拉斯觉得:相对于准确性,她的“读心”对象们更需要的是一种心理治疗。
当50多岁的梅利莎要求“通灵”她死去的好友时,格拉斯漫无边际地胡说一气:一个虚弱的老女人,站在一间简陋的白色房间内,透过落地窗望着远处的森林;她得了癌症,年轻时住在城里;喜欢穿男装,会弹吉他。当她抬眼望向梅利莎,对方正连连点头,惊诧于她的精确,但更惊诧的是格拉斯自己。
专家解释通灵“秘诀”
课程结束后,格拉斯带着困惑离开灵媒学院,向英国金史密斯学院的另类心理学研究所所长克里斯托弗·弗伦奇教授讨教。他解释说,灵媒常运用两类技巧让听众相信其无所不知:“热读法”和“冷读法”。
所谓“热读法”,即事先刻意收集客户信息,包括在“专场表演”开始前安排“托儿”混入观众中,偷听别人谈话以获取信息,或者利用观众刷卡购买入场券时提供的信用卡信息提前做背景调查,或者通过社交网站搜寻有用线索。这类技巧属于欺诈行为。
相比之下,“冷读法”更具隐蔽性,比如根据客户的年纪、种族、社会阶层等做一些笼统推测,从对方的肢体语言分析其反应,在谈话中抓住对方不小心泄露的任何线索,并巧妙引诱对方透露更多信息。
除了这两类手段,弗伦奇说,心理学上还有所谓“巴纳姆效应”,这种心理学现象得名于美国著名马戏团艺人巴纳姆,指的是人们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人格描述符合自己的个性特征,实际上这种描述放之四海而皆准,经典的说法如“你表面上很自信,但内心缺乏安全感”。星相学家和灵媒们常常利用这种心理现象说服自己的听众。
弗伦奇指出,有些人遭遇不幸后可能会对死后的世界产生丰富幻想,并因此相信所谓超自然现象。那些自称能“听见”或“看见”灵异现象的灵媒们可能本身就为幻觉所扰。
另外就是“信则灵”的作用:如果观众对灵媒的“功力”表示信服,会加深灵媒对自己的信心,更放心大胆地施展其“特异功能”。
表演之前先作调查?
格拉斯还拜访了英国人气最旺的灵媒莎莉·摩根。摩根最近在英国温布尔登剧院面对一千名观众表演通灵术。舞台上,摩根对着话筒开始用梦幻般的语气描述:“一个男人刚刚走了进来,他叫迈克尔。他说:‘卡罗尔在哪里?’”观众席前排的一个女人站了起来,激动应道:“那是我的未婚夫!”
卡罗尔·布朗的未婚夫2009年被诊断出结肠癌,熬了不到一个月就死了。摩根“传话”说:“迈克尔正在表达他对你的爱。”听众爆发出热烈掌声。此时柔情的背景音乐响起,摩根背后的大屏幕闪现一行字:“莎莉的书和DVD大厅有售。”
表演结束后,格拉斯在剧院大厅里找到了卡罗尔·布朗,后者仍沉浸在与未婚夫“人鬼情未了”的喜悦中:“我就知道迈克尔会努力穿越回来。莎莉的通灵让我非常振奋,我坚信我们终有一天会重逢。”
格拉斯却觉得可以用别的方式解释。她发现布朗是在网上订的观看摩根表演的入场券,并通过电子邮件收到电子票。格拉斯在社交网站“脸谱”上输入布朗的电子邮件账号,找到她的个人主页,上面就有她和已故未婚夫迈克尔的合照。布朗在照片说明中介绍了未婚夫2009年9月因癌症去世的情况,并表达了自己的思念。
格拉斯就调查所得向摩根的公关代表提出质疑,后者强调摩根或其工作团队中任何人在演出前不可能有渠道取得观众的个人信息,入场券是通过剧院或票务中介公司出售的,而这些机构无权泄露个人信息。
摩根出身贫困,母亲十几岁就有了她,父亲有家庭暴力行为,摩根4岁时父母离婚。如今靠通灵,她拥有一套大房子,座驾是一辆“揽胜”。
当格拉斯问摩根,向那些遭受丧亲之痛的顾客收钱应不应该时,她回答说:“我有账单和房贷要付,我也得生活啊!”
沈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