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仁花——来自辽阔大草原的美丽“太阳花”。凭借《额吉》,曾经获得三次提名的娜仁花终于在去年收获了金鸡影后的殊荣。她与著名导演宁才相识时,一位是当时已名声在外的演员,一位是尚在出道的导演,是什么样的机缘巧合使两个原本互不相识的人走到了一起?
无意中被“电”了
娜仁花1962年出生在内蒙古锡林浩特市一个普通的蒙古族家庭。“娜仁花”,在蒙古族语里,是“太阳花”、“向日葵”的意思。娜仁花的父母都是国家干部,和文艺行当毫无干系,他们希望孩子长大了能做医生。
1976年,《战地黄花》剧组需要一个小孙女的角色,13岁的娜仁花被人介绍去试镜,顺利通过,命运就此将她引上了文艺的道路。后来,《乳燕飞》剧组通过《战地黄花》又找到了她,公映以后,她一炮而红。1982年,娜仁花考入了北京电影学院,在校期间,她接拍了《无声的雨丝》、《湘女潇潇》、《战争让女人走开》。
从电影学院毕业时娜仁花23岁,学校有个去英国伯明翰大学交流1年的机会,英文很好的娜仁花成了合适人选。娜仁花先到英国伯明翰大学文学院戏剧系访问学习了1年,翌年又考入英国国立电影学院导演系,一去就是8年。
13岁的时候,娜仁花准备到北京演戏去,妈妈嘱咐她:要想快乐,你就忘记自己是来自蒙古族,你只记住你是一个人,当时的娜仁花无法理解妈妈的话,别的小朋友的家长都是嘱咐孩子“不要忘记自己是蒙古族的后代”,为什么妈妈要自己忘记呢?
到了英国,娜仁花才慢慢悟出了妈妈的希望。妈妈是想给女儿一颗自由的心灵,要让她摒弃狭隘的心理,以人的角度与别人平等相处。现在回想妈妈的那番话,感觉妈妈很伟大很超前。
娜仁花对自己在表演事业的巅峰状态下急流勇退去英国深造的选择从未遗憾过。在英国期间,她为英国多家电视公司,包括BBC拍摄了《秦始皇》、《长城的秘密》、《三峡大坝》、《中国导演张艺谋》以及反映内蒙古牧民生活状态的《游牧人》等纪录片。她还为美国著名的Discovery(探索频道)拍摄了《三峡沿岸的文化遗产》一片。她说自己趁着年轻多学些知识,心里更加充实。现在的她既可以演戏,又可以导演,又可以做制片顾问。
爱在静静的艾敏河
无论从资历上还是功力上,娜仁花都可算是宁才的前辈。2001年,宁才在拍摄《静静的艾敏河》时,还称娜仁花为“娜老师”。娜仁花接到宁才邀请她拍摄《静静的艾敏河》的电话时,并没有马上同意。娜仁花在英国一直从事导演和制片人工作,回国后也忙于这方面的工作,根本不想再接演任何角色。可宁才看过她演的《黑骏马》,认为多兰一角非娜仁花莫属。后来,他赶到北京,还“独辟蹊径”,对娜仁花的“民族责任感”鼓动了一番:“我们要拍摄的电视剧是反映蒙古族心灵的长篇,只要是蒙古族人,就不应该袖手旁观。”
2001年11月,《静静的艾敏河》剧组在海拉尔拍摄一组镜头。当时气温已经达到了零下30多摄氏度,更让人发愁的是,运转资金也非常紧张,大家每天天不亮就出发拍戏,中午也只能吃些冻得硬梆梆的面包香肠充饥。由于无法忍受恶劣的气候和漫长的拍摄周期,几位主要演员先后离开剧组。让宁才欣慰的是,担任女主角的娜仁花虽然戏最多,遇到的困难也最大,但外表柔弱的她却始终没有退缩。
12月的一天,又有一位演员离开剧组,宁才不得不连夜修改剧本。次日清晨进入拍摄现场后,大家都在悄悄观察导演的情绪。写了一夜的宁才裹着皮大衣推开手里的剧本站了起来,像电影里的英雄那样做了一个向前的手势,大喊一声:“同志们,该向前冲啦!”站在一旁的娜仁花眼眶一阵湿润,做过导演的她深知此刻的困境,但宁才居然像什么也没发生似的把困难全扛了起来。
拍摄跨越了夏秋冬三季,导演也与女主角日渐融洽。随着戏中情节的发展,两个互相欣赏的人很自然地相爱了。当浸透着他们心血和汗水的作品终于问世时,他们的爱情也瓜熟蒂落了。
如今,当年的蒙族小花已经是一位8岁男孩的母亲,干练的女强人也把重心移到家庭。接受过西方文化浸染的娜仁花,教育起自己的孩子也是典型的中西合璧:“现在我也正学着放手,希望他能学着去走属于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