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人们感到耳目一新
如何实施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在这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掌握了大量基层实际情况的省委第一书记马文瑞要求各地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努力提高农业商品率。针对有些地方对发展多种经营和社队企业有畏难情绪,他有针对性地讲道:“不少地方的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加强领导,下定决心,真抓实干,是可以较快地搞上去的。以长安和平利为例,平利县从实际出发,制订发展规划,从1975年开始搞林特产品基地建设,只三年多时间,就新辟茶园6万亩,营造漆林14万亩,松杉用材林3万多亩,植桑、泡桐3万多亩,建成茶叶加工厂15个,1978年多种经营收入增长23.5%。户县的社队企业从1975年抓起,三年多时间,企业数增加5倍,产值增长6倍,1978年产值占到公社三级经济的33%;长安县多种经营和社队企业产值已占到公社三级经济的39%。这些事实都充分说明,只要思路对,选项准确,农业内部的结构比例关系是会发生很大变化的,农村经济的腾飞指日可待。”
经久不息的掌声,表明人们对于马书记的讲话是热烈拥护的。人们感到耳目一新,一部分原先担心他年事已高、又不熟悉农业、会不会出现“瞎指挥”的人,心悦诚服了。在会议的小组讨论中,大家情绪激昂,围绕着省委提出的基本思路,展开了热烈的、更为深入具体的讨论,使得全省的总体规划更加完善,可操作性更强。陕西农业和农村工作稳步推进,既不急于求“变”,又不急先标异,而是体现了马文瑞一贯的工作作风。这种发展的节奏,就像陕北的大秧歌,既是热烈而激昂,又是沉稳而后劲十足。没有那么多令人惊异的口号,也没有那么多离奇而有头无尾的故事,却经受住了实践和历史的检验。
全省各级党委认真贯彻执行省委关于调整农业内部结构的一系列指示,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在历史转折的重要关头,使农业资源和农村劳动力得到合理的利用,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结构,粮食产量逐年上升,多种经营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日益丰富,基本上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尽管多种经营产值占整个农业产值的比例当时还不很高(1980年统计约为18%,不包括社队企业),但活跃了市场,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进程和历史条件的限制,这时还不可能也不适宜对农村和农业生产进行深层次的改革,但通过全面的调整,对于促进农业生产的全面发展,把粮食生产搞上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的深入改革,开了个好头,起到了引导、示范作用。
1979年12月23日,马文瑞在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高票当选为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一次省委常委会散会后,马文瑞单独问革委会主任于明涛:“明涛同志,搞工业,你是内行,陕西的工业应当大上一下,你有什么高见?”
于明涛说:“陕西发展工业条件不错,至少比湖南要强,比邻近的甘肃、宁夏都强。问题还是一个结构布局的问题。突出的问题是‘三多三少’……”
“你讲的不错,我看还是从调查研究入手,进一步摸清底子,吃透两头,理清思路……”
于明涛点头同意。两人约好分别由省委政策研究室和工业部门共同拟出课题,分头组织调研,拿出一批高质量的调查报告,提交有关会议讨论。马文瑞最后说:“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这三句话是有逻辑关系的。我们狠抓了一年农业,可以说初见成效,现在该轮到发展工业了。你说的对,首先还是一个内部结构的问题。”
这是年末岁初的一次谈话。两个决定全省命运的人把发展陕西工业的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这是上世纪80年代初流行在中国政界的经典箴言。马文瑞很欣赏这三句话,认为概括得很准。但他同时又认为,一个地区着重发展什么,或是先期考虑发展什么,又要看实际情况。例如发展工业,就是陕西致富的关键的关键,这基于陕西的省情。他的许多观点,都是在了解省情的过程中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