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功能不容忽视
陆建松介绍,博物馆最重要的功能体现在教育上,特别是对青少年的教育,然而现在国内的博物馆,已经丧失了教育功能。据统计,在欧美发达国家,青少年进入博物馆平均每人每年2—3次。
资料显示,美国博物馆的年观众量是其人口总量的三倍,其中以青少年为主,全美国1.7万个博物馆,有88%提供从幼儿到少年的教育项目。英国制定了“国家课程”,明确指出博物馆教育可与学校课程连接。法国的中小学生每周都有一两次参观博物馆的专门课程,并有具体的教学大纲和计划。
经常走进博物馆的外国孩子和不经常去博物馆的中国孩子有什么区别呢?陆建松向记者讲述了一段经历:一次,他来到纽约唐人街的一间餐馆吃饭。席间,有一个大人给一个三岁多的小孩吃海蜇,随口对孩子说这是陆地的一种植物,没想到这孩子跳了起来,大声说:“不对,这是动物,是生活在大海里的,我在博物馆里见过。”由此可见,博物馆的见闻对于未成年人感性思维起着重要的作用,还能激发孩子对探索世界奥秘的兴趣。陆建松说,反观我国,多数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担负起分数、竞赛的压力,他们只接受标准化的应试教育,影响到了他们感性思难,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创新思维。
博物馆比不过补习班
中国的博物馆里难见孩子,原因很多,陆建松认为,主要是两个问题,其一,家长、教师的教育误区,他们认为分数第一,所以,即使是节假日,对孩子来说,补习班似乎比进博物馆更重要;其二,是我国博物馆建设投入不足,还普遍存在“重展”不“重教”的现象。绝大多数博物馆,甚至没有专门的青少年区域,还缺少光、电、游戏等吸引青少年的设施。对此,陆建松呼吁,当务之急,要加强对博物馆的投入,同时,博物馆要与教育部门合作,想办法制定制度“请”学生进博物馆。他说,“我希望,每年走进一次博物馆,能成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
本报记者 张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