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周,那个有着梦幻般眼神、迈着梦幻般步伐的麦迪,要来青岛,牵手CBA了——比起之前的马布里、“弗老大”,显然,这是梦幻般的一笔CBA大单。
这一周,NBA中国赛卷土重来,“小皇帝”领衔的豪华阵容,让赛事一票难求,据说票价在网上翻了几倍。
这一周,中国搭台,篮球唱戏,各路NBA球星吸足眼球,在中华大地风风火火。有NBA球迷惊呼:长假刚过,这幸福来得也太突然了……
还记得2004年NBA中国赛来沪,当时带头的是姚明,带着他那帮火箭队友。8年后,随着易建联重返广东,NBA再无中国球员。
不经意间,中国篮球就告别了“出口”,转而开启了“进口”NBA球星的时代——这世界变化太快,让人目眩。NBA球星火了,他们的身价,在CBA里相互攀比;NBA球星多了,他们的人气,也提高了CBA关注度。对中国篮球来说,这不全是件坏事。
然而,这10年过去了,中国篮球与世界的距离,却越来越大了,以至于男篮在伦敦奥运会上溃不成军,这也是不争的事实。中国球员在NBA,越来越难立足。易建联的回归,就他个人而言,理应获得大家的包容,但就中国篮球来说,足以引起反思:中国篮球后继人才,究竟在哪?
不可否认,这两年的CBA,比以往好看了,但很大程度是因为外援,而不是国内球员的推动。这也就是为何我们在本季CBA到来前,与上海篮协、上海男篮携手,为队员“起外号”,尤其是那些本土球员——我们需要打造自己的球星。
当我们大把掏钱买外援,当我们风光搭台办大赛,当我们看到篮球馆随着NBA球星的到来而变得满满当当,我们明白中国篮球缺的,或许不是钱,不是人气,而是长远的眼光、把握机遇的能力,以及为我所用的韬略。
借助NBA球星吸引球迷、炒热市场,固然不错,但不要满足于表面的热闹,埋头发展、壮大自身才是正道,否则搭台永远只能看人唱戏。如果哪天,中国球员,尤其是年轻球员实力增了,名气响了,又能像当年姚明那样飘洋过海去闯荡美利坚了,我想,即便没有NBA赛事来华,即便只能电视里看看转播,球迷一样会像眼下争相去看NBA季前赛似的,荡漾起过节般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