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晨,都骑着自行车出门,加入那上班时段或稠或稀的车流。
上班啊!上班啊!
常有这样的招呼迎面而来。
到了办公室,即烧水泡茶、打开电脑,开始一天的工作。没有制度规定的工间操,但散步是不可少的,快步与慢步相结合地随意行走一会儿,然后是再返回岗位,继续聚精会神地工作。完全是一个人独自的工作,没有什么人来打扰。
为了减少体力消耗,省下往返的时间,中午也就不回去了。就在办公室煮碗东西吃,反正偌大的办公室就自己一人独享,也不影响谁。烹调的技术是早年就学会的,设施和各种用具是过去就很完备的,冰箱里储备的食物该有的平时就备有。午休也有一直使用着的房间。
这样的上班,是少见的全身心投入啊!
直到黄昏时分才又收拾一下需要随身带回的东西下楼去,从杂物间牵出那匹老马(自行车),跨上鞍奔驰而去……
下班啊!下班啊!
又有人这样打招呼。
错觉。完全是错觉。已经退休了,何来上班、下班?可别人这样以为,自己也感觉与过去的上下班无异。做的还是那些事,甚至更多,更上层次。这两年,添了孙女,老婆住到儿子家“主持工作”,我离不开老窝,那里有我习惯了的环境和工作条件——因此戏谑为“办公室”,但又割舍不了与家人相处的天伦之乐,每天傍晚一定到儿子家住,抱抱小孙女,吃现成饭。大约四五公里的路程,高兴这么两头跑,天天“上下班”,连双休日也不停歇。
说是错觉,其实也错不到哪里去。为什么只有人家要你上班,你的上班才是上班,没有人要你上班,你自己到适合你的地方工作就不是上班?做些过去很难做到的而又是自己喜欢做的事,没有非得在某时某刻完成的“死任务”,没有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某些不可避免的烦人、累人矛盾,这个“班”更是上得自由自在,不亦乐乎。
产生错觉其实并不是我一人的专利,别人也有。顺便再举一例。
有一次,文友史先生应邀为某大学附中举行散文创作讲座。自觉状态良好,大厅里学生黑压压一片而鸦雀无声,一双双忽闪的明亮眼睛,充满着期盼,灵感便纷至沓来,发挥得比过去的任何一次都好,于是,掌声就一阵阵响起……最后签售的也是散文集,有了刚才以自己散文作品为例的“王婆卖瓜”,学生们对散文的兴趣大增,签售的效果就没说的。他被团团围住,应接不暇为递过来的书签名。过后,有人把拍下的一张照片给了他,哟,头找不到了,身体更是无处寻觅,只有一层层的学生挤满画面。我说这照片是不是你的啊?无从查证啊!他却开心地傻笑:“这一次讲座、签售,我可是好几次被明星的错觉撞击得好乐呀!”
想想,生活中有些可遇不可求的错觉,不是空穴来风,不是牛头不对马嘴,而同“正觉”有点内在联系,还真是与阿Q精神无关。不但不可笑,还很好玩,很值得珍惜。
错觉的开心之乐不要轻易拂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