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本帮菜馆里,老饭店之老,大约不亚于老正兴。此店原名荣顺馆,一般顾客只称“老饭店”而不名,知道正式店号的人已很少。我喜欢它至今还保持着的无名无姓、倚老卖老的气派。此店原来开设在邑庙福佑路口的旧校场路上。那是一条有几百年历史的老城老街。弹硌石子路面,几乎没有一家像样的大字号。老饭店也是单开间门面,店门是两扇极窄的上明下暗的玻璃木格子门,进门就是破破烂烂的楼梯。登楼不见雅座,只是两张圆台面。楼板也被脚底板和蛀虫磨蚀得百孔千疮。真可谓老态龙钟了!但是请勿以貌取人,打退堂鼓,四个冷盘上来就可看得出来,绝非一般的小饭馆,而是历经人世沧桑上百年的老字号。那淡淡红晕的,又薄、又净、又齐整的大片干切白肉;那在沸水中刚洗了一个澡的梅蛤、蚶子、蛏子;那红得发亮的油爆大虾;再来两个扣三丝、姜丝肴肉:出手不凡。这里备有道地的绍兴善酿、双料加饭,并不是所有酒店都有的真货。老饭店的另一名菜是“下巴秃肺”。所谓秃肺,其实非肺,而是鱼肝。此物洗净一烹之后,状如黄金,嫩如脑髓。卤汁是浓郁芬芳的,入口未及细品即已化去,而余味在唇在舌在齿,在双颊之间、在空气中,经久不散。
老饭店还有一绝,是“清炒鸡腰”。此物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尝,似乎是全上海只有他们经营,别无分出。盘中椭圆如小卵石的乳白颗粒,是许多鸡的腰子。一盘六七十粒,晶莹可爱,温润如玉。每只鸡取两粒,一盘少说也得三四十只鸡,比《红楼梦》里王熙凤胡诌的“茄鲞”还费料呢。鸡腰是应当归入“食疗”一门的,营养价值很高,其味清隽,更非“御膳”之类的肴馔可及。
老饭店的名肴中,半个世纪来一直“领袖群伦”的是“虾子海参”,又名“虾子大乌参”。关于海参的烹调,清代以来徒有贵重之名,而无精制之方。切成细条与鱼翅、火腿、鸡丝等同烩,似乎已是登峰造极了。北伐军到沪天下大定后,新贵多了,本帮馆子始用干河虾虾子、冬笋为佐料烧大乌参;这实在是南方海味的一大创造。海参的消费量从此大增,以至伴同烹饪技术,逐年外销东洋、西洋。此菜制作方法是大乌参铲壳后浸泡发足,经油锅一炸,即成光亮半透明状。再以鲜汤肉汁和佐料同烧,自然浓香扑鼻,鲜美无比,早年我在胶州湾几个地方吃的海参似是当它芋条、肉皮派用场的,完全不讲究烹调之道,一面吃一面为之惋惜,暴殄天物犹如社会上的浪费人才。这个菜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已从四元涨至八元。我以为如果是远道而来的老饕,即便花加倍的高价,试尝一脔,也还是值的。
有些老吃客,旧地重游,还在旧校场路寻觅这家老饭店,哪里还找得到?现在的老饭店是老店新开,从旧址迁到了丽水路南头广场上,大厦巍峨,今非昔比——樽前对语应相问:可是当年旧主人?当然不在了,但新主人欢迎旧雨归来,也欢迎新交来此尝尝本帮佳肴,变味不曾?
十日谈
老上海的餐馆
明起刊登一组《女性风采》,敬请读者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