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金融“毛细血管”
2005年,联合国提出了普惠金融的概念,指在成本可负担的情况下,将金融服务拓展到欠发达地区和社会低收入人群,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
其实,上海近年来已经通过不断拓展自身的金融“毛细血管”,对“三农”、小微企业、社会金融等服务做精做细,让金融服务的对象扩展到社会的更多角落。比如,招商、民生等银行与基层商会合作,共同组建小微金融服务合作社,按照区域、信用等级等,把分散的小微客户组成为银行的集群客户,达到互助共赢,着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本市开出的多家小额贷款公司,员工上门查企业的“三表”弄清真实经营状况,令贷款成为助力订单交货的“及时雨”。担保公司以及P2P等互联网金融机构,让小额信贷需求在网上即可撮合成交。
小额贷款雪中送炭
农业小型合作社刚发展起来,急缺运作资本,也没有齐全的房产证、土地证可以作为抵押。面向合作社农民的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在全国率先推出,根据农民的信誉和实际情况提供担保。雪中送炭的小额贷款,可用作预付款购买农资,帮助农民节本经营,增加收入。同时,贷款质量好,坏账比例很低,实现了细水长流的可持续发展。
阳光照进市民菜篮子
小额贷款给小微企业带来发展动力,而发展普惠金融的阳光,更照进了上海每个市民的菜篮子。每年蔬菜生产有“冬淡”和“夏淡”,过去多少年经常会唱响“少啦少啦多啦多”的市场供应主题曲。绿叶菜上市价格太低了,农民种菜没有积极性;种少了过不多久菜价暴涨,居民直喊菜篮子提起来“沉重”。菜贱伤农,菜贵伤民,难题怎解?自从安信农保推出了蔬菜价格保险后,农民卖菜价格有了托底,安心种,菜价也平稳了,居民淡季绿叶菜吃得安心。上海首创的还有花菜价格保险等。市郊产的水果、池塘里养的对虾,都可能是上了保险的产品。农民大佬馆种地开始离不开保险了,怎么样,想不到吧? 本报记者 谈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