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艺术馆坐落于前童镇惠民路,为童家祖上汝宽、汝顺兄弟始建于嘉庆年间,整座四合院占地约1200平方米,至今保存完好,这栋古宅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宁海与书画有缘,著名画家潘天寿正是宁海人氏,陈逸飞电影《理发师》在前童镇拍摄,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的开游之地也在附近。
老宅新修落成,众多知名艺术家前来道贺,西泠印社的部分会员今日在此雅集。沿着鹅卵石路进村,还未跨入宅门,先听到几声燕雀的自在春鸣,它们还穿梭于院子里外代主迎客。高大巍峨的马头墙左右对称,鱼龙雕饰错落有致。主人童衍方兴致颇高,他为宾客们做起向导:他指东侧马头墙上镌“群峰簪笏”的阳文道,童家祖上教育子孙好好读书,清正为官。巧合的是,古宅西面是水系环流,好似官员的衣带,童家为这块钟灵毓秀的宝地定名“清流映带”。簪缨与持笏,祖训里寄望的盛景,承载了童家匡扶天下的抱负。童衍方各添三字,书写的漆书立轴“群峰簪笏江河上,清流映带日月中”浑朴沉静,不激不厉,悬于正堂正中,谕示家风永续。屋梁之上,堂前燕雀就地筑巢,童家还关照翻修的工匠,要呵护它们的生息。
去年4月,家乡宁海与童衍方商议,愿助其重修老宅,改建成为童衍方艺术馆,这栋集砖雕、石雕和木雕于一身的屋舍枕山环水,童衍方觉得此处地方不大却有气象,可引为子弟与同仁治心修身、阅书览经的良舍,故向故乡慷慨捐赠多年来创作的艺术精品,并将艺术馆规划成为艺术培训、艺术开蒙、采风创作,鉴赏展览等用途的多艺术品种交流的基地。童衍方介绍,洪武年间,童氏第七代童伯礼曾在此办家族学校“石镜精舍”,邀请了著名学者方孝孺在此执教,采光的天井被前童人称“道地”(讲道理的地方)。
生于1946年的童衍方,号晏方,擅长书法篆刻,亦擅写意花鸟,杰出的鉴赏收藏家,现为上海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兼鉴定与收藏研究室主任,是海派书画篆刻的代表,尤其对金石文化艺术的研究与结合书法篆刻艺术的创新探索乃是当代领军人物。让他引为幸事的是,曾得来楚生、若瓢和唐云三位先生的指点。
站在四合院里,童衍方说,两百年来,童氏一脉不缺英杰,能在此开设童衍方艺术馆,是受到了先灵和家乡庇佑。过一阵子,他还计划把三位老师的肖像延请至此。“不忘师恩,亦不忘传承之责,要将中国文化传递下去且发扬光大,把艺术馆越办越好。我已到了耳顺之年,于事于艺,需感恩与惜福。”
本报记者 乐梦融(本报宁海今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