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夏天,国际饭店设计师邬达克亲笔写了一份傲人的简历:“1925年1月我创立了自己的公司, 此后便设计建造了宝隆医院、西门外妇孺医院宿舍楼、宏恩医院……”
邬达克的创业地是刚竣工不久的外滩24号横滨正金银行。新大楼广受好评,被英文《远东时报》形容为“一颗新嵌到外滩皇冠上的珍宝”。
这又是一件公和洋行的作品,不过建筑师并非设计12号汇丰大楼的威尔逊,而是科勒德(Frank Collard)。这位设计师的灵感新鲜而有活力,巧妙结合了日本元素和新希腊风格,让“东西方风格和谐融为一体,而不像其他中西结合建筑那种凌乱的感觉。”
外立面浅色的日本花岗岩与黑色铁门形成鲜明对比。铁门上是青铜雕刻的古代日本武士,身披盔甲,肩背箭羽,请他们来把守一间银行的大门,再合适不过。窗下的锁石形似低垂双目的古佛,当年的报道幽默点评道:“这也许表现了现代银行家淡定的一面。”
建造24号的这家日资银行历史悠久,1880年在横滨成立,1893年即开设上海分行。银行初在南京路办公,又搬到外滩21号和31号,1923年终于购进24号地皮建造新楼。
虽然外滩24号和12号由公和洋行的两位建筑师设计,但他们的风格一脉相承。视觉中心是两根跨越四层的巨柱。
1924年7月19日,大楼隆重开业,宾客名流如云。几个月后,年轻的邬达克便登报宣布在此开业。外滩24号的英文地址——“24 THE BUND”从此也成为邬达克事务所标志的一部分。
学建筑出身的邬达克参加一战后被俘,于1918年逃到上海,在美商克利洋行从绘图员一直做到合伙人。1924年11月底,邬达克设计的美国总会精彩落成,但不知道为什么,他与美国建筑师克利的合作也走到了尽头。克利离开上海,邬达克曾有机会去气候更适宜他的北京工作。但因为未得到所要求的报酬,他选择留在上海独立开业。
在24号大楼工作的7年里,邬达克灵感不断,完成了四行储蓄会大楼和慕尔堂等代表作,并着手设计大光明电影院和国际饭店。1932年他将事务所迁到新作圆明园路真光大楼,还是在外滩。建筑师都会挑地方,同时代美国著名建筑师墨菲的上海事务所就开在外滩3号的顶楼。
24号也是一座注定与银行结缘的大楼。1945年该楼改作国民党中央银行,1949年成为中国人民银行华东区分行,2000年工商银行上海分行迁入办公。
今天的银行大堂依然气派,椭圆形穹顶由金线勾勒,8根灰白色大理石方柱分列两侧。美丽的玻璃穹顶引入充足光线,照亮了每个角落。
《远东时报》曾经评论,“让人印象深刻的不仅是面积,而是这里不像其他银行有难看的铁栅和华丽铜饰。在横滨正金银行,业务多在宽大的抛光硬木柜台上进行,只有现金柜台才使用铁栅。”
如今24号大厅里也有宽大的开放式柜台,点着一行柠檬色光芒的古铜台灯。光影交错间,仿佛这还是那间90年前新落成的银行。而楼上,一位新创业的建筑师在异乡勤奋地绘图。在这外滩珍宝里尽情创作的他,也许,已萌发超越外滩建筑的梦想与雄心。
插图:张雪飞 摄
昨天:横滨正金银行
今天:工商银行
建成年代:1924年
风格:带有东方元素的新希腊风格
建筑师:公和洋行(Palmer & Turner)
地址:中山东一路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