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新民随笔~~~
新民随笔~~~
新民随笔~~~
新民随笔~~~
新民随笔~~~
新民随笔~~~
     
2014年05月15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随笔
自然在身边
吴 强
  吴 强

  自然博物馆要迁址,老馆关闭前客流量猛增。平时展馆冷清,因为要迁走了,终于引起忙碌的人们片刻的注意和淡淡的感伤,也再度验证了一个颠扑不破的事理:无论什么东西,总是要失去了才知道可贵。

  不少游客都是带着孩子的父母。对于有童年记忆的他们而言,参观更像是对流逝岁月的怀念;而怀念之外,也希望孩子们知道:自然,是如此神奇的宝库。但这恐怕只是一厢情愿,我们很难指望通过这一次参观,就让孩子真的领略了自然,尤其考虑到走出博物馆后,许多孩子又将被送进各色补习班、兴趣班。这样的自然,对孩子们来说,实在太不自然了。

  这不禁让我想起达尔文。在其巨著《物种起源》中,达尔文要阐明植物种子散布的道理,举了个他觉得“最动人的例子”。例子其实是达尔文做的一个小实验:

  “我在二月里从一个小池塘边的水下三个不同地点取出三调羹污泥,在干燥以后只有六又四分之三盎司重;我把它盖起来,在我的书房里放了六个月,当每一植株长出来时,把它拔出并加以计算;这些植物属于很多种类,共计有537株;而那块粘软的泥在一个早餐杯里就可以盛下了!”

  和达尔文的赫赫大名比起来,这个例子如此平实;但同时,却又如此神奇,537株!看到这里,你能不像达尔文一样感慨自然的神奇么?而这个神奇就是从池塘边唾手可得的一抔泥土里来的。

  所以,自然本身就是座巨大的博物馆,只要我们善于观察。自然,绝不仅仅在博物馆里。即便是都市,自然的身影也无处不在:看鸟儿来去、听鸟儿啁啾,看绿色渐渐站满枝条,看草地忽然就蓬勃起来,月亮盈亏、斗转星移,无不展示着自然的神奇。只是,我们在意了么?要知道,我们身边的自然生活中的万事万物,甚至包括我们自己,从进化的角度看,都从那远古走来,并生生不息向未来走去。这个景象,正如达尔文所说是“极其壮丽的”。

  自然在博物馆里,自然更在我们身边。你若叩门,门就打开。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评论·随笔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要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专版
   第A10版:新民资讯
   第A11版:社会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文娱新闻
   第A16版:文娱新闻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财经新闻
   第A20版:专版
   第A21版:专版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夜光杯
   第A24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新民环球
   第B02版:新民环球/讲坛
   第B03版:新民环球/讲坛
   第B04版:军事/新民环球
   第B05版:军界瞭望
   第B06版:人物/军界瞭望
   第B07版:军界瞭望/国防教育
   第B08版:广告
   第B09版:好吃周刊
   第B10版:美食物语/好吃周刊
   第B11版:好吃周刊/吃遍中国
   第B12版:我家厨房/好吃周刊
   第B13版:好吃周刊/优游食林
   第B14版:美食专列/好吃周刊
   第B15版:好吃周刊/美食大全
   第B16版:新民好吃/好吃周刊
   第B17版:新民楼市
   第B18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19版:新民楼市/地产资讯
   第B20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21版:新民楼市/地产资讯
   第B22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23版:新民楼市/地产资讯
   第B24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发票腐败与办公用品糊涂账
自然在身边
防止“灯下黑”,也得靠制度
不作不死
只顾头上打扮
宝洁被德国人嘲笑的启示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3自然在身边 2014-05-15 2 2014年05月15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