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焦点
     
本版列表新闻
遭遇社区住户反对,“1000张舒缓疗护床位”实事项目犯难——~~~
遭遇社区住户反对,“1000张舒缓疗护床位”实事项目犯难——~~~
     
2014年05月15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遭遇社区住户反对,“1000张舒缓疗护床位”实事项目犯难——
为何容不下一张临终关怀的床
孙云
■ 老年病人双手紧握护士和志愿者的手  临汾社区卫生中心供图
  本报记者 孙云

  生当如夏花之绚烂,逝应如秋叶之静美。

  今年,“建设1000张舒缓疗护养老床位”再次列入上海市政府实事项目。然而,好事多磨。年初至今,杨浦和浦东相继有两个老年医院的建设计划遭到周围居民强烈反对。

  对于养老床位建设的争议,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传统”“避讳”,虽然理由荒谬,却是无法回避的现状。如此看来,想让人生安宁地走完最后一站,还需要社会各界和所有市民的共同努力。

  人生的最后旅程,是体面地度过,并且不给家人太多负担?还是让一大家子围着团团转、煎熬纠结?大多数人会选择前者。正是考虑到市民的普遍需求,今年,“建设1000张舒缓疗护养老床位”再次列入上海市政府实事项目。

  然而,建设项目一旦牵涉到养老、舒缓疗护、临终关怀这些字眼,往往会遭遇周边住户抵制。年初至今,杨浦和浦东相继有两个老年医院的建设计划遭到周围居民强烈反对。人人都需要养老,人人都希望体面走完人生路。养老床位屡遭建设难题,如此下去,上海市民人生的最后一站,还能走得安宁吗?

  养老床位建设

  往往遭遇周边居民误解

  今年,浦东新区拟在新场镇建一个综合医疗卫生中心,包括浦东新区老年医院分院、新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妇幼保健、急救分站等项目。不料,这一正常的配套工程,却在附近一个小区引起了轩然大波。风波的关键是其中的“老年医院”四个字。因为有业主在相关政府网站上查询到,浦东新区老年医院是一所临终关怀医院,大家顿时坐不住了,各种情况被断章取义、以讹传讹地散播开来,一个融合多重功能的医疗综合体项目被“异化”为拥有1000张床位的临终关怀医院。

  业主们不断向有关部门反映,要求取消这一项目。区镇有关部门几次召集座谈会,力图澄清误会,但情况却并不乐观。前来与会居民代表几乎都是年轻人,他们虽然大多是白领,表现却很偏激,竟以自己“还很年轻,不会生病,即使生病了也会去市区看病”为由,反对在家门口建医疗机构。

  这场风波并不偶然,在一些过来人眼中,这甚至是养老床位建设所要面临的必然阻力。

  同样在今年2月,杨浦区的居民也正为了营口路上一所商务楼改建为民办老年护理院的项目公示闹得不可开交,他们提出的反对理由、以讹传讹的情况,与新场镇这一小区业主几乎如出一辙。最后,这个项目以杨浦区卫计委公示“不予受理”告终。

  北京首家临终关怀医院

  历经7次搬迁

  位于北京的全国首家临终关怀医院——松堂关怀医院尽管开办至今已有20余年,病人涵盖老人至婴儿的各个年龄段,而且,刻意避免在医院名称中使用“临终关怀”一词,仍面临着难以得到周围社区认可的窘境,历经7次搬迁。

  创办人李伟的心中至今有一道清晰的伤疤,他沉重地向记者回忆起当时的情况:“家属和病人都要求我们搬迁到市区,1992年我们第一次搬迁,计划从香山搬往三环附近的城区,车刚停下,就被居民团团围住,他们说坚决不能让‘死人医院’的老人下车,否则一辈子发不了财,太晦气了!”央求之下,居民终于同意老人下车在露天休息,然而,交涉4小时无果后,医院员工们只得流着眼泪,把老人重新抬上车折返香山。

  如今,尽管松堂医院周围没有出现“殡葬一条街”,设在医院内的告别室也确保了周围社区的宁静不被打扰,不收治传染病和精神病人的规定,更杜绝了对居民的潜在安全风险。然而,医院的选址依然无法满足家属“路近”的要求,只能偏安于五环、六环间。对此,李伟十分遗憾:“我国的传统是重视优生,却不重视优死,更把死亡和濒临死亡视为晦气。”

  当年从国外将临终关怀理念带回国内,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成文武教授是国内最早提出和研究这一理念的医生之一。在发起和推广终末期癌症患者临终心理关怀项目过程中,他越来越感受到,“中国人比较忌讳谈死亡,而在一些发达国家,连小孩子都看死亡教育的绘本书籍。”他认为,中国的临终关怀机构实在太稀缺,临终关怀的观念应该进一步广泛普及,死亡教育课程应当尽快出现在医学院校的课堂上,随后过渡到其他大专院校,进而普及到社会教育领域,让社会各阶层理解死亡,进而理解临终关怀。

  营造温馨感

  病人最后一程走得安详

  为求证新场部分居民口中的种种担心是否会成为现实,昨天下午,记者来到处于风口浪尖的浦东新区老年医院一探究竟。这家医院位于宣桥镇,距离新场镇规划中的综合医疗体约5公里路程。有部分小区业主声称自己曾来暗访,“病房里气氛很悲惨,门口都是殡葬店,环境很差”。然而,这与记者实地所见并不吻合。

  从沪南公路张家桥路口进去,道路两侧有许多村民的住宅和沿街商铺,午后的气氛十分安宁,没有什么嘈杂声,沿街商铺主要是饭店、水果店、杂货店,没有一家经营丧事生意,唯一与医院有关的,是一家销售鲜花和成人纸尿裤的商店。走进医院,院子中间是一个小花园,只闻阵阵鸟鸣声,花园中的凉亭里,有老人散坐聊天。走进病区,老人们有的在看电视,有的在聊天,有的在走廊上压腿,还有人在活动室里打麻将。医生护士不时查看老人的情况,护工为老人喂饭、擦身等,老人们神色安详,气氛宁静。

  据医院人士介绍,目前医院约有400张床位,其中为临终关怀预留了三五张床位,近两年里,仅10余人次使用。

  更需要指出的是,医院的临终关怀床位,不仅不像外人所臆测的那样环境凄惨,反而,因为病房里配备了沙发、冰箱、饮水机等,整体氛围更接近家的感觉,这样既便于家属陪伴,也能为病人的最后一程营造出回家的温馨感。

  虽然浦东老年医院的实例就在眼前,但仍有一些居民不接受。他们认为,眼下400张床位与计划扩建的1000张床位,不在一个数量级别上。近日,浦东新区各部门已多次在各种场合表示,新场镇建设医疗综合体的规划,始于2009年两区合并前,以浦东老年医院为项目主体,是加快立项的需要。实际上,这一地块的未来规划,是上海顶尖、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上海市康复医学中心,将委托上海中医药大学管理运营,床位不超过1000张。

  浦东新区卫计委人士指出,即使其中存在老年护理和康复床位,也只是其中一部分,更多的床位将用于开展神经康复、心肺康复、骨伤康复、运动康复、言语康复等,覆盖各个年龄层,可以辐射浦东全区,特别是满足过去医疗资源比较匮乏的南片地区的医疗需求。

  应该说,这样的解释已经足够清楚,然而,临终关怀的去妖魔化依然艰难。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评论·随笔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要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专版
   第A10版:新民资讯
   第A11版:社会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文娱新闻
   第A16版:文娱新闻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财经新闻
   第A20版:专版
   第A21版:专版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夜光杯
   第A24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新民环球
   第B02版:新民环球/讲坛
   第B03版:新民环球/讲坛
   第B04版:军事/新民环球
   第B05版:军界瞭望
   第B06版:人物/军界瞭望
   第B07版:军界瞭望/国防教育
   第B08版:广告
   第B09版:好吃周刊
   第B10版:美食物语/好吃周刊
   第B11版:好吃周刊/吃遍中国
   第B12版:我家厨房/好吃周刊
   第B13版:好吃周刊/优游食林
   第B14版:美食专列/好吃周刊
   第B15版:好吃周刊/美食大全
   第B16版:新民好吃/好吃周刊
   第B17版:新民楼市
   第B18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19版:新民楼市/地产资讯
   第B20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21版:新民楼市/地产资讯
   第B22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23版:新民楼市/地产资讯
   第B24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为何容不下一张临终关怀的床
城市需要“舒缓疗护”
新民晚报焦点A05为何容不下一张临终关怀的床 2014-05-15 2 2014年05月15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