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焦点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5月15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城市需要“舒缓疗护”
  闸北区临汾社区卫生中心自1995年起探索安宁护理,是目前上海最大的临终关怀中心,然而,目前的几十张床位,压根无法满足病人需求。

  75岁的朱阿姨流泪说往事:爱人2011年以来因肺癌化疗6次,最后被所有医院拒绝,想去临汾医院,却始终排不上队,最后是在家里疼死的。临汾医院的一名医生也内疚地说,曾有一名老人跪着为28岁的儿子求一张床位,他却无法答应。而且,每次有了空床位,打电话给排队者,十有八九会说病人已经“走”了。

  这样的痛苦并非个别。

  2012年2月,市民秦岭在微博上给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俞正声写了一封公开信,诉说癌症晚期的父亲屡次求医遭拒,两天后,俞正声授权“上海发布”公开发表回信。信中这样说:“我们大家会尽力帮助你……特别要在癌症晚期病人的关怀上,争取在制度上有所前进。”当年,推广临终关怀进社区被列为市政府实事工程,并考虑到人文关怀,定名为舒缓疗护。

  2012年,上海在17个区县建设舒缓疗护病床234张,2013年收治恶性肿瘤病人1403人,平均每人每天开支仅需181.84元,有效减轻了病人及家属的压力,病人和家属满意度99%。2014年,市政府实事项目提出,在6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护理院及社会办医疗机构中新建舒缓疗护床位1000张,初步建立临终关怀服务网络体系,三年内完成全覆盖。

  然而,临终关怀仍然有巨大的需求缺口。市卫计委基层卫生处《2012年上海市政府实事舒缓疗护现状与发展》调研显示,上海高龄老人临终关怀年需要量为8万人,还有3万余人死于肿瘤,每万人仅0.2张床位,与欧美国家的每万人拥有数十张床位的比例相差悬殊。

  而对于养老床位建设的争议,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传统”“避讳”,虽然理由荒谬,却是无法回避的现状。如此看来,想让人生安宁地走完最后一站,还需要社会各界和所有市民的共同努力。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评论·随笔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要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专版
   第A10版:新民资讯
   第A11版:社会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文娱新闻
   第A16版:文娱新闻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财经新闻
   第A20版:专版
   第A21版:专版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夜光杯
   第A24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新民环球
   第B02版:新民环球/讲坛
   第B03版:新民环球/讲坛
   第B04版:军事/新民环球
   第B05版:军界瞭望
   第B06版:人物/军界瞭望
   第B07版:军界瞭望/国防教育
   第B08版:广告
   第B09版:好吃周刊
   第B10版:美食物语/好吃周刊
   第B11版:好吃周刊/吃遍中国
   第B12版:我家厨房/好吃周刊
   第B13版:好吃周刊/优游食林
   第B14版:美食专列/好吃周刊
   第B15版:好吃周刊/美食大全
   第B16版:新民好吃/好吃周刊
   第B17版:新民楼市
   第B18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19版:新民楼市/地产资讯
   第B20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21版:新民楼市/地产资讯
   第B22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23版:新民楼市/地产资讯
   第B24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为何容不下一张临终关怀的床
城市需要“舒缓疗护”
新民晚报焦点A05城市需要“舒缓疗护” 2014-05-15 2 2014年05月15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