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3:好吃周刊/我家厨房
     
本版列表新闻
圆台面~~~
圆台面~~~
圆台面~~~
圆台面~~~
圆台面~~~
     
2014年05月29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圆台面
端午家家米粽香
刘绍义
  文 / 刘绍义

  走南闯北、游东逛西去了那么多地方,吃了那么多粽子,总感到母亲包的粽子最为好吃。母亲包粽子用的不是粽叶,是我家老宅西边河岸的苇叶,端午节前后,苇叶刚刚长出,苍翠欲滴,用它包出来的粽子,有一股浓浓的清香。

  母亲包粽子的苇叶极其讲究,不但都是当天的苇叶,而且都是过挑过拣的,每枚苇叶上连个虫斑都难以找到,更别说有霉点了。母亲将新打下的苇叶先在清水里泡两三个小时,然后用干净的毛巾将苇叶一枚枚洗净,再放在盛有清水的水盆里备用。

  在我的记忆里,母亲包的粽子大都是枣粽,也包过红豆粽和花生粽,但形状都是传统的三角形。她先把苇叶卷成三角形,再用勺子把湿漉漉的糯米灌入其中,用大拇指压紧后,再把叶片翻转过来,用五彩线缠紧就行了。来城里后,我也曾跟着邻居张婶学做过豆沙粽子和猪肉粽子,做出来的粽子虽然也风味独特,酥软可口,味道鲜美,但总觉得没有母亲做的粽子好吃,这也许是心理作用在作怪。

  粽子在古今历史上既入了诗文,也入了书画,还进了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医学典籍,成了古今药食两用的应节食品。想想看,母亲包的粽子形状,就是李时珍《本草纲目》里描写的形状:“尖角,如棕榈叶心之形。”不仅如此,明代的高濂还在他的《饮馔服食笺·粽子法》中,详细地介绍了粽子的煮制方法。高濂认为,“凡煮粽子,必用稻柴灰淋汁煮,亦有用些许石灰煮者”,只有这样,才能让煮粽子的粽叶“青而香”。

  至于诗文,当然还数唐朝,杜甫有“白白粢筒美”的赞誉,我还是喜欢齐白石老先生一九五四年画的那幅《粽子》,一个个赭色的三角形熟粽,被一根根浓墨的草绳系着,或聚或散,煞是可爱。为了增添画面的色彩感,这位老先生聪明之极,又在左上角画两瓣切开的咸蛋,朱磦色的蛋黄使画面增添了不少端午的气氛,既让人拍案叫绝,又让人回味无穷。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随笔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焦点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上海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新民资讯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民生上海
   第A17版:民生上海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国际新闻
   第A20版:文娱新闻
   第A21版:文娱新闻
   第A22版:专版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A25版:体育新闻
   第A26版:财经新闻
   第A27版:专版
   第A28版:专版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夜光杯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目击
   第B01版:新民环球
   第B02版:论坛/新民环球
   第B03版:新民环球/社会·教育
   第B04版:健康/新民环球
   第B05版:军界瞭望
   第B06版:人物/军界瞭望
   第B07版:军界瞭望/战例
   第B08版:兵器/军界瞭望
   第B09版:好吃周刊
   第B10版:名厨美食季 舌尖朱家角
   第B11版:名厨美食季 舌尖朱家角
   第B12版:吃遍中国/好吃周刊
   第B13版:好吃周刊/我家厨房
   第B14版:美食专列/好吃周刊
   第B15版:好吃周刊/优游食林
   第B16版:幸福之门/专版
   第B17版:新民楼市
   第B18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19版:新民楼市/广告
   第B20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21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22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23版:新民楼市/地产资讯
   第B24版:广告/新民楼市
“独面筋”
荸荠多种烧法
米苋黄鱼羹
自制剁椒酱
端午家家米粽香
新民晚报好吃周刊/我家厨房B13端午家家米粽香 2014-05-29 2 2014年05月2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