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一岁多的时候,朋友送了套莫尼克的《小老鼠无字书》。随意翻开一本,一只小老鼠瞪着狡黠的蓝眼睛,棕色的毛发纤毫毕现。这形象太逼真,搞得我心头发毛。再翻几页,发毛变打鼓,一个字也没有,这怎么讲啊……嘀咕了一会儿,就把它们收进了书橱深处。没想到,这套书,日后不仅成了松的最爱之一,更让我窥见了他内心小小的成长秘密。
松近两岁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把这套书翻了出来捧到我面前,这回只能硬着头皮上了。第一本,第一遍,讲得磕磕巴巴,又干干巴巴。每一页都要快速思考该怎么描述,串下来基本是最简单的看图说话。第二遍,第三遍……慢慢地,干涩的语言开始渐渐丰富起来,而因为思考速度放慢,也终于有暇观察内容和细节,才发现这套书妙趣横生。比如小老鼠把一张白纸啃成了四瓣,在纸中间钻了个小眼,把四瓣串在尾巴上,尾巴末端打个结,就成了风车,风一来,小老鼠就优哉游哉上天了……想象力出人意料。
于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套书是睡前必读。一开始是我讲,松默默地听。再后来,记不得是哪一天开始,松开始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着对画面的理解。看到小老鼠啃纸的画面,他有时说:“小老鼠肚子饿啦,又找不到东西吃,就吃纸。”有时又说:“小老鼠牙齿疼,所以吃纸。”又有时说:“小老鼠想知道纸后面有什么,就想把纸咬开!”
我最开始是欣喜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提高,后来就开始惊讶于孩子的想象天马行空,也惭愧于自己每次总是直愣愣地沿着走惯的思维胡同说:“小老鼠在啃纸,他要干什么呢?”一边说就一边想略过这在我看来没啥内容的一页,进入下面的“故事“环节。同时也感叹着无字书的奥妙——由于没有大人先入为主的“讲授”或是声情并茂的“朗读”,把孩子的思维框在既定的区域中,他们反而更可以尽情发挥,让自己的思维信马由缰,随心解读画面传达的意义。
就这样读着读着,我又发现了一个小变化。有一阵子,松自我意识爆棚,不喜欢和不熟悉的人靠近,不喜欢和伙伴分享,天天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是“不要,不要”,以及“这是我的”。每次读到这套书中《房子》那本某页,一只小老鼠用纸搭了一个房子,另一只小老鼠口衔蓝花一朵站在门口,眼神期盼。我说:“小老鼠问,我可以进来么?”而松总是毫不犹豫地指着户主老鼠回答:“他说不可以,没有空位子啦!”语气坚决而排斥。这些天,再翻到这页,我还是那样问,松却笑眯眯地答:“他说欢迎欢迎,我们一起玩吧……”有一次居然说:“快进来吧,外面要下雨啦!”细想想,最近他的“不要不要”确实少了很多,和小朋友玩的时候,虽算不上热络,但也不像前阵那样“生人勿近”。
就这样,一本通篇无字的书,带着我,悄然窥破了松内心微妙却有力的成长。他似乎借小老鼠,投射和传递着自己的快乐、恐惧、渴望、失落等情感……而我,又借这只小老鼠,借着没有“引导”,没有设限,没有“应该如何”的共读和倾听,多读懂一点点这小小的人儿,日益复杂丰富起来的情感和内心。
十日谈
亲子共读之美
端午的真爱,请看明日本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