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一丛丛、一堆堆地蹿出土壤,嶙峋而狰狞。在石头与石头的缝隙间,土层薄而贫瘠,庄稼苗稀疏瘦弱。这种现象就是“石漠化”,它被称为“土地癌症”。
“石漠化”是指在我国贵州等喀斯特地貌区,受烧山伐林、开垦荒坡等人为活动干扰,地表植被遭受破坏,水土严重流失,溶岩大面积裸露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对于外地旅行客来说,石漠可能是一种难得一见的风景。而对于出生和居住在石漠里的人,却是外人难以想象的生存困境。石漠化地区,贫困和石头纠缠在一起。人们为了争夺一分半亩田,不得不在石头缝巴掌大的地块里精耕细作。有人戏称这里是“乱石旮旯地,牛都进不去。春耕一大坡,秋收小几筐。”
要想治愈土地“癌症”,还得在这个石头上想办法。有些地方将石头从土壤中挖出来,垒成一道道堤墙,变废为宝;另外就是想办法保住水土,那么就得多种树,多种草,实行“坡改梯”,修建有小型水利水保设施,使生态的修复能力增强,这样才能将石头山变良田。同时,为了增加农民收入,大面积种植牧草、花椒、砂仁等果林。任豆树是绿化石山的优良速生树种,它们发达的根系像一块块大海绵,牢牢地把水分控制住,它的木材还是家具制造和交通运输的优质用材。专家说:“只有石漠化地区的山地全部覆盖了森林植被,危害才能逐步减轻。”相信,不久的将来,这里将不再是“穷山恶水”而是“山清水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