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国第30个教师节。教师作为高学历人群,大多有备课、批改,长时间的伏案及使用电脑习惯,用眼过度往往是许多教师难以言喻的苦恼。长此以往,老师群体中不乏潜在眼疾患者而不自知,甚至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工作或退休无法安度晚年。为表达对老师们的敬意,本月,新民健康工作室送出1000名教师眼健康基础检查名额,有需求的患者可拨打新民健康工作室热线021-62476396(时间:周一至周五10:00-17:00)。
上海爱尔眼科医院眼底病专家张淳博士表示,因高度近视而引起的视网膜变性、视网膜裂孔、黄斑变性、视网膜脱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正威胁着老师们的眼睛健康。同时,老师们普遍不够重视眼睛上的“小问题”,往往一拖再拖,被隐藏的眼部疾病往往拖成大患,最终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造成终身遗憾。
黄斑变性——
最易“伪装”成老花眼
调查发现,高达80%以上的受调查者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黄斑变性,甚至误认为仅仅是得了老花眼,或是眼睛眼白上的黄色色斑。张淳博士表示,眼球眼白上的黄色斑点有可能是脂肪的沉淀、胬肉,可以通过手术解决(若为色素则否);但眼科专业中常常提到的黄斑是眼睛的视网膜上视觉最敏锐的部位,是视光在眼底成像的关键,一旦出现病变,会出现中心视力下降和视物变形,严重者可造成不可逆转的失明。
【临床表现】 早期症状为看见的物体出现变形、扭曲,进而可能会出现视力下降、视野暗点、对比敏感度下降导致辨色异常,阅读能力下降、色觉功能减退等。因此,张淳博士建议,55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一次眼底检查。同时他也介绍了两个自检黄斑变性的小招数:一是可以在家中盯着房顶、窗框等边缘是直线条的物体看,如果线条弯曲变形就有可能是黄斑变性;二是当睁开一只眼时,闭上另一只眼,睁开的那只眼睛看不清时就要警惕,需要去医院进一步检查是否有黄斑变性。
【眼病防控】 50岁以上,有糖尿病、高血压和吸烟史,或长期从事户外工作的人,尤其应注意预防,建议每年定期查眼底。生活中应注意戒烟限酒;注意避免强紫外线照射,户外活动戴变色镜或帽子;多吃富含维生素和叶黄素的食物。
青光眼——
不要关灯玩手机
数据显示,青光眼是全球第二位致盲性眼病,50%的盲人因此失明。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它主要是因眼压增高而引起视盘凹陷、视野缺损,最终可能导致失明。张淳博士指出,青光眼是不可逆的眼疾,正如人体的肝脏一样,一旦损伤,无法恢复到原有的最佳状态。
【临床表现】 青光眼分急性和慢性两种。前者起病急,出现眼胀、头痛、视物模糊,看灯时周围有红绿彩圈,多在情绪波动后、劳累时、或暗处停留太久时出现;而后者发病往往没有自觉症状,常因病变到晚期因视力下降、视野缺损才发现。
【眼病防控】 家庭成员有青光眼病史,并自觉以上症状、视力疲劳,特别是老花眼出现较早者,或频换老花眼镜的老年人,应及时到眼科检查,并定期复查。此外,高度近视眼患者、40岁以上人群,应定期到医院做眼压测试、眼底检查、视野检查。在预防方面,一要避免过度用眼,疲劳用眼;二是在合理光照下学习、看电视等,不在黑暗环境中呆太久,尤其如今大屏幕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大范围使用,很多病人就是长期在晚间休息过程中,关灯看手机和平板电脑,殊不知这种习惯会给眼睛造成非常严重的损伤,长此以往,如黄斑变性、青光眼等不可逆的眼疾不可避免;三是要调节心态,控制情绪,避免大怒大悲;四是清淡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戒烟限酒。
白内障——
赏月可看见两、三个模糊的月亮
张淳博士强调,白内障是目前世界上排名第一的致盲眼病,是一种进行性晶状体浑浊病变。事实上白内障并无具体的年龄限制。当眼球的晶状体囊膜损伤后,失去了保护晶状体的保护层作用,从而引发晶状体蛋白新陈代谢紊乱,并发生变性,导致晶体浑浊,如同牛奶过期变质产生的絮状钙化物。晶状体由透明变成不透明后,势必阻碍了光线进入眼内,导致视力模糊甚至失明。白内障可以通过摘除浑浊晶体,植入人工晶体使患者恢复视力。白内障到了后期,患者视力下降明显,甚至只能数得清眼前的手指。在白内障眼疾发展过程中,可伴有青光眼等多种并发症。
【临床表现】 视物模糊,有重影,张淳博士形象比喻道,中秋时节,白内障病人赏月时,眼内会出现两三个模糊重叠的月亮。
【眼病防控】 张淳博士提醒,预防白内障或延缓其发展,需注意用眼卫生;户外活动注意防紫外线,戴变色眼镜或戴带檐的帽子;常食用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果和五谷杂粮等。此外,选择适当时机进行手术治疗能较好恢复视力,降低并发症风险。
屈光不正——
不健康用眼易造成
张淳博士比喻眼球构造像一个照相机,屈光系统可以比作镜头,瞳孔好比自动光圈,晶体的调节作用犹如调整照相距离,而视网膜则是最理想的彩色底片。正常眼的屈光力和眼球前后轴的长度是互相匹配的。眼在静止状态下,5米外远距离物体发来的平行光线,经过眼的屈光系统屈折后,焦点准确地落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清晰的物象,即屈光正常;否则,焦点落在视网膜之前或视网膜之后,也就是平时统称的屈光不正。
造成屈光不正的原因很多,其中遗传因素是很重要的原因,而不合理的用眼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不注意用眼卫生,或光线不好,造成眼与书的距离太近,或看书时间过长,或走路,坐车看书等都可造成眼睛过度疲劳,也易促成屈光不正。
【临床表现】 A、近视:看远处物体模糊,而在近距离工作时,稍用调节即可看清细小目标;但高度近视眼,工作时目标距离很近,两眼过于向内集合,这就会造成内直肌使用过多而出现视力疲劳症状。
B、远视:轻度远视,用少部分调节力即可克服;远视眼由于长期处于调节紧张状态,很容易发生视力疲劳症状。
C、视力疲劳症:指阅读,写字或做近距离工作稍久后,可以出现字迹或目标模糊,眼部干涩,眼睑沉重,有疲劳感,以及眼部疼痛与头痛,休息片刻后,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此种症状一般以下午和晚上为最常见,严重时甚至恶心,呕吐,有时可并发慢性结膜炎、睑缘炎或麦粒肿反复发作。
D、散光:屈光度数低者可无症状,稍高的散光可有视力减退,看远、近都不清楚,似有重影,且常有视力疲劳症状。
【眼病防控】 注意用眼卫生、避免用眼过度,注意照明、姿势等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高度近视者随年龄增长,应重视眼底检查。
开抢眼科专家免费咨询号
新民健康此次推出的是眼科专家张淳副主任医师、宋蓓雯副主任医师的咨询号。有需求的读者可拨打新民晚报健康工作室热线021-62476396(周一至周五10:00-17:00)。报名截止时间:9月17日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