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6:校园内外/新民教育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9月10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教授进社区,传播舌尖上的理性
陆梓华
■ 为普及人与自然的科学关系,杜震宇请来了小学生客人
■ 走进社区和学校,杜教授的好口才总能让大家听得入迷
  近年来,随着各地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吃什么”成了很多人担心的问题。或许你笃信“天然”“野生”的字样,但是,如果有人告诉你,环境的污染造成污染物在生物体内堆积,科学养殖的水产品或许比野生鱼虾更安全,是否会引发你一点思考?

  把食品安全的科学真相告诉更多人,这是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杜震宇教授给自己找的“分外事”。他觉得,这是一名科学家应该担负的责任。作为一名鱼类研究专家,他每周的大部分时间都安静地和实验室里那些不会说话的鱼儿伙伴打交道。不过,走出实验室,走进一个个社区和学校,他也总能用好口才把深奥的科学道理说明白。

  如果你能不信谣

  很少有人知道,当年高考第一志愿,杜震宇报考的是中文系,阴差阳错读了生物,没想到读出了大名堂。但埋藏在心里的文科情怀,总会让他想着,如何用自己的力量,为社会带去更多的理性视角和人文关怀。

  “不能苛求每个普通人通晓所有知识,如果我能帮助更多人识别谣言,多一分从容,少一分戾气,让浮躁的心灵回归理性,大家的生活幸福指数不就更高了吗?”杜震宇觉得,这也是他热衷科普的动力所在。带着《舌尖上的理性》科普讲座,他走进不同的社区和中小学,给普通居民讲,给家长朋友讲。

  有人觉得天然总比人工好,市场上养殖的大黄鱼每500克售价几十元,而野生大黄鱼每500克能卖到几千甚至上万元。作为入选上海“千人计划”的水生生物特聘专家,杜震宇曾对国内五大城市售卖的养殖鱼类和沿海的野生鱼进行了体内污染物对比研究,他把科研成果和台下听众分享——沿海野生鱼类体内的剧毒污染物残留甚至还高于养殖鱼类,由此可见,野生鱼未必比养殖的更“绿色”。至于网上流传“顶花带刺黄瓜使用避孕药保鲜”,他给大家算了一笔经济账,“黄瓜如果用避孕药保鲜,相信这个黄瓜是吃不起的。”他风趣地解释:“更重要的是,避孕药是一种人用激素,无法在植物当中起作用。要是人的避孕药能对黄瓜起作用,人也能跟黄瓜生孩子了。”

  他坦言,虽然社会上有关“砖家”的戏谑说法,让很多老百姓对科学家的话将信将疑,所以每一次讲座,他都做好了被现场质疑的准备,但目前,一次都没有发生。他相信,只要自己不为各种利益诱惑,用客观平实的态度把道理讲明白,自然能令人信服。下学期,他即将在华师大开一门全校通识课《食品安全和科学理性》,80个选课名额很快全满。

  如果你是一条鱼

  开学前,杜震宇的实验室来了一批小客人。今年暑假,他受邀担任了公益活动2014年“中国好作业”的导师,418份中小学生作业上传至网络平台,他利用业余时间逐份批改,每一份都写了评语,有的点评长达数百字。他邀请13名优秀学员走进华师大实验室,共同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

  杜震宇的题目是:“如果你是一条鱼,你看到的世界是怎样的?”“我看着鱼的时候,鱼也看着我,我一直很好奇,鱼眼中的我们和我们这个世界究竟是怎样的?”杜震宇说,这次受邀担任“中国好作业”导师,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把这个经常在自己脑海中的问题,和同学们分享。“同学们,你们是否能放下自己作为万物之灵的身份,用鱼的眼睛,转换身份,观察这个世界,发现一些平时不曾注意到的地方。或许这样我们可以更能了解我们这个世界,了解我们自己。”

  但令他有些担忧的是,418份作业中,2/3同学脑海中的鱼,都生活在小小的鱼缸里,并不是大海、湖泊、小溪等自然环境。“城市化进程中,孩子们正在远离生态家园,这不得不引起重视。”这也让他为青少年与自然间的隔阂深深担忧。杜震宇坦言,他布置的并不是一份科学作业,而是希望同学们能够学会客观地看待事物,时时思考人和自然的关系,并从小培养反思自身的习惯,形成理性而客观的思维方式。

  本报记者 陆梓华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随笔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专版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广告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文娱新闻
   第A16版:文娱新闻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财经新闻
   第A20版:阳光天地
   第A21版:蓝天下的至爱
   第A22版:生态上海·秋之韵
   第A23版:夜光杯
   第A24版:夜光杯
   第A25版:阅读/连载
   第A26版:新民健康
   第A27版:新民健康/慢病
   第A28版:时令/新民健康
   第A29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A30版:健体/新民健康
   第A31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32版:广告
   第B01版:新民教育
   第B02版:感念师恩/新民教育
   第B03版:感念师恩/新民教育
   第B04版:感念师恩/新民教育
   第B05版:新民教育/专版
   第B06版:校园内外/新民教育
   第B07版:新民教育/校园通讯
   第B08版:教育万象/新民教育
   第B09版:新民教育/教育万象
   第B10版:招生移民/新民教育
   第B11版:汽车周刊
   第B12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13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14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15版:汽车周刊/我爱我车
   第B16版:汽车资讯/汽车周刊
教授进社区,传播舌尖上的理性
沪上名师来支招 高中三年如何学
小学“新奥秘”课程优势揭秘
中小学生综合素质 公益体验课开始预约
二维码扫一扫
广告
广告
新民晚报校园内外/新民教育B06教授进社区,传播舌尖上的理性 2014-09-10 2 2014年09月1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