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城市测桥梁助耕地
小车的学名叫三维激光移动扫描车,技术人员不用下车,边开边扫描,利用北斗导航系统,每秒扫100万个点的经度、纬度、高度,用“点云”就可以直接处理成精度为1-3毫米的3D模型。“一座城市大到高楼、小到地下水管,每一个细节都可以‘画’出来,对基础信息采集非常有帮助。”研发单位上海华测导航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朴东国说,运用导航产品,可以建立智慧城市数据库。比如,市政消火栓、路灯、输电杆塔、雨水井、污水井的精确位置都能准确探知。
观测桥梁变形、路基沉降,北斗同样是能手。一辆重型卡车过桥,桥梁会有多么微小的变形?肉眼无法判断,北斗一清二楚。高精度测量接收机能敏锐感受厘米级变形,每秒10次监测。
农民耕地也能看“北斗”。华测公司开发了精细农机自动导航系统,农机是直行还是转圈,工作多长时间、多大面积,都由系统指挥,可实现24小时无人驾驶。“今年春耕,新疆不少农业合作社都装上了新系统,大大提高了农耕效率,我们一个多月卖了400台,现在有70个团队在农村安装还忙不过来。”
每一项北斗在产业上的应用都是潜心研发的结果。朴东国认为,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公司从2003年开始做导航产品,历经5年沉寂期,从2009年开始逐步走向市场。2012年底,我国自主开发、独立运行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开始提供服务,上海积极布局,华测抓住机会,迎来发展黄金期。
“电子管家”看护家人
应用北斗,上天、入地、下海,不算难,可怎么让市民实实在在体会,却不易,靠企业单打独斗更不行。由上海牵头的北斗导航卫星大众应用长三角示范工程已全面铺开,首批1.5万台北斗终端已发放到老人、孩子手中。
在北斗产业园区展示中心,记者看到一个按键格外大的手机。“看上去,它跟一般的老人手机没什么差别,但它内置北斗芯片,背后有‘SOS’报警按键,如果老人摔倒了,按一下,内置的5个亲情号码可反复循环拨打,直到有人接听。”参与示范工程的上海位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负责人杜洋说,手机还可以每5到10分钟自动上传位置信息,亲人可下载APP,精确“捕捉”老人行踪。“目前,我们在青浦各大社区推广了6200台,由政府购买服务,免费提供手机给老人,公司承担后台研发以及流量费。”
学生机妙用更多,除了定位服务,还能开展学业管理。比如,校车上安装北斗系统,学生上下校车的信息可以推送给老师和家长;还可以根据学生的活动情况,比如是否长时间待在一个空间不动等,来综合判断学生素质。记者了解到,到年底,学籍卡管理也将集成到学生机里。
示范工程让位盟公司有了更多商业想象。“市民对北斗的认知度明显提高,民政、教育等政府部门也都敞开合作大门,对未来的推广很有利。虽然目前投入了几百万元还没什么产出,但我们对盈利前景非常看好。”今年,公司将在青浦投放2万多台设备,明年初开始大规模向全国推广,计划投放20万台北斗导航服务产品。
联合实验室孵新技术
像华测、位盟这样的企业,在北斗产业技术创新西虹桥基地有30多家。“产业集聚效应明显,我们实际成立才不到1年。”基地运营方、上海西虹桥导航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坚介绍,2013年12月31日,西虹桥基地开园运行,成为国内首个北斗产业园区。
园区还汇聚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一批在导航专业有科研优势的院校,成立联合实验室、研究所,与企业联合攻关。比如,最近交大的一项“室内外高精度无缝定位”技术正在实验室验证。这项技术能应用在人流量大、监管难度高的超市、商场、景点等地。“很多技术既期待它变成产品,走向商业化应用,又不能止于产品。比如,用户使用北斗导航带来的海量数据怎么利用,对大数据的挖掘开拓更需要实验室发挥先导作用。”
根据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的数据,截至2015年,我国卫星导航产业总值将超过2250亿元,成为重要的国民经济增长点。“与GPS相比,北斗有一项独门绝技‘短报文通信功能’,将导航与通信紧密结合。在民用市场,前景广阔。”李坚透露,北斗导航芯片近年来连续“跳水”,与GPS芯片价差缩小,国内产业趁势而上。
目前,上海北斗地基增强网建设完成,北斗精度增强信号可覆盖上海及周边地区,导航系统的定位精度可以降低到米级、厘米级甚至毫米级,并可提供高精度授时等服务。上海力争做领头羊,在北斗产业上实现突破。
本报记者 叶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