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居民身边事
“政协的同志,向你们反映个情况,我们小区垃圾清运作业时间能否调整一下?”今年上半年,当区政协党员干部深入结对小区——上工新村开展“当一天居委会干部”活动时,居民们就抛出了这道难题。
原来,上工新村是个老旧小区,每天傍晚垃圾清运时,正好是下班人流高峰,垃圾车堵在狭窄的道路上,给小区交通带来不便。另外,这个时间正好是家家户户准备晚餐的时候,清运垃圾尘土飞扬,关窗都来不及。“尤其是到了冬天,傍晚冲洗垃圾箱,致使道路结冰,很容易让腿脚不便的老人摔倒。”区政协领导当即联系环卫公司,一五一十道出了居民群众对此事的看法和期待,“我知道你们工作也有难处,但再难也应该把居民的困难放在第一位……”没多久,环卫公司就重新设计工作流程,克服自己的困难,把清运垃圾时间改在了人流较少的下午1时左右,彻底解决了居民的后顾之忧,大家都非常满意,称赞政协“为民解难的作风好”。
“当一天居委会干部”,是闸北区政协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一项创新举措,机关20名党员干部,包括主席班子成员,每人都要下社区蹲点一天,做到“走百家门、知百家情”,通过走访慰问、接待来访等形式,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及时整理汇总。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和合理诉求,通过项目化运作,主动当好居委会与机关相关职能部门的联络人,跟进助推解决。如今年黄梅汛期,区政协及时与区建交委、防汛办协商沟通,积极落实经费和建设单位,组织实施排水系统“小包围”工程,解决了长期困扰老旧小区的暴雨积水等问题。
道路乱象一朝除
关注百姓民生问题,区政协委员的建言可谓贴心贴肉,而承办部门和单位迅速响应,办理解决也是实实在在,毫不马虎。
江杨南路是闸北区与虹口区的一条交界路段,沿街商铺众多、人口流动性大,占道经营、乱停车现象十分严重。今年初,区政协委员杨景明对这一路段进行仔细观察后发现,周边幼儿园、居民区集中,由于在两区交界处疏于管理,造成交通事故和治安案件频发,当地群众怨声四起。经过多次仔细调查取证,杨景明撰写了一篇《关于归并江杨南路西侧人行道管理权限的建议》,指出迫切需要协调解决跨区域多头管理的难题。
这篇社情民意信息立即被市政协采用并转交有关部门办理,虹口区区长、公安局长看到后作出批示,指派交警、市政、城管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在春节前后两次登门拜访杨景明,经双方沟通协商,采取加大硬件设施投入、建立跨区联合执法机制等举措,有效解决了难题。
本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个普遍现象:每到年底最后一个月,往往常用药品缺乏。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常客以老年人、慢性病人为主,一般需要每天服药,出现药品短缺状况时,只得跑去等级医院配药。区政协委员姚小充通过走访病人、去医院实地了解情况等,掌握了问题发生的前因后果,并撰写提案,建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理配置医药资源,一些常用药、慢性病药品可以预留一些余量。
区卫计委收到建言后,立即调研梳理社区居民常用药物品种和种类,并制定出台政策,允许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置30种基本药物目录以外的常用药,在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错开种类增配常用药品的方式,尽可能满足社区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失独家庭”获关注
上海的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在老年群体中存在的“失独家庭”需要更多的帮助,区政协委员陆忠走访许多“失独家庭”后,深切感受到他们的痛苦和无奈,他提交相关社情民意,建议建立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的基本信息和需求档案,对这些家庭要长期纳入街道的“民生保障”工作系统内,有特殊需求时,则由街道政府和居民区党组织,主动上门帮助解决。
这条社情民意立即被全国政协采用并报送国务院供相关部委决策参考。国家民政部还因这条信息,批准成立慈孝特困老人救助基金会,旨在救助以失独老人为主的困难老人。救助形式主要包括定期发放慰问金、生活便利卡,免费体检、健康照料和志愿者陪伴等服务;同时也计划探索建立新的养老机构收住失独老人。目前已在国内部分省市试点,有望进一步推广。今年,闸北区政协委员紧紧围绕百姓民生问题,报送社情民意。截至昨天,闸北区政协已被市政协采用社情民意112篇,在全市各区县名列第一。
本报记者 江跃中 通讯员 胡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