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读贵刊7月8日沈嘉禄先生大作《三鲜豆皮热干面》,其中提到:“有一次路过淮海中路的沧浪亭,一不小心看到店堂门口现做现卖三鲜豆皮。奇哉怪也,沧浪亭,苏帮面馆,……小苏州怎么做起了九头鸟的生意?”据我所知为沈嘉禄先生释此疑。讲一段有关故事:
小苏州“沧浪亭”原不在淮海中路,创业时确实是一家“小苏州面馆”,开设在重庆南路122号,复兴公园附近,店面积还不到10平方米,只能摆4只小餐桌、10只左右凳子;1956年10月搬到重庆南路913号,近淮海中路时,店面积虽已扩大为“五开间”,但仍是“小苏州”,即沈嘉禄先生常光临过的“沧浪亭”,后因故一度消失,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复岀时,开设在淮海中路689号,其规模更大于消失前的“沧浪亭”数倍,复岀时曾轰动淮海路,“一碗面”一天的销售额高达3万元!堂口里吃面的顾客,真可谓“坐一批、立一批、等一批”,如此风光的“沧浪亭”,难免会使沈嘉禄先生产生“奇哉怪也”之感!那么“小苏州怎么做起了九头鸟的生意”了呢?这还得从淮海路上“三鲜豆皮”的创始地,以及“淮海中路沧浪亭”的前身,原址的“绿野饭店”说起:
淮海路上“三鲜豆皮”的创始地,就是沈嘉禄先生在其大作中多次提到:“二十多年前在淮海路上有一家江夏点心店,立身之本就是三鲜豆皮”;沈先生钟爱“江夏的三鲜豆皮”,甚至还透露曾带爱恋的女朋友去过,还喝了“八卦汤”!然而遗憾的是:这样的“江夏”,因地铁工程被拆掉了。“江夏点心店”消失,但那时“江夏”的上级总公司考虑:“三鲜豆皮”是武汉老通成的名点,在淮海路上不能消失,因此把“江夏三鲜豆皮”的烹调师调到“绿野饭店”,使“三鲜豆皮”在“绿野饭店”复出。
沈嘉禄先生在“江夏点心店”品尝“三鲜豆皮”,是欣赏不到“三鲜豆皮”操作的,而“三鲜豆皮”在“绿野饭店”复出,总公司为使热衷“三鲜豆皮”的消费者,能一睹“三鲜豆皮”的“现场操作”风采,特地在堂口设置场地,采取“敞开供应模式”;1995年10月总公司还极不容易地把那时已78岁高龄的武汉老通成“豆皮大王”曾延龄,从武汉一路“保驾”请到“绿野饭店”!曾延龄原是“老通成豆皮二王”,不过那时已晋升为“豆皮大王”了;沈嘉禄先生在大作中提到的:“据说1958年毛泽东在武汉视察,曾两次亲临老通城,吃了豆皮后说:‘豆皮是湖北的风味,要保持下去。你们为湖北创造了名小吃,人民感谢你们。’一把手去了,吃了,又发表了‘最高指示’,理所当然地,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董必武、李先念等领导人也去‘豆皮大王’品尝‘皮薄、浆清、火功正’的豆皮,也表示赞赏,也代表人民致谢。”
我听那时赴武汉,邀曾延龄来沪的总公司领导回沪后说过:“毛泽东等不少国家领导人,都品尝过曾延龄和那时的‘豆皮大王高金安’烹制的‘老通成豆皮’。”,因而这不是“据说”,而是“史实”!我还有幸听曾老讲过:“毛主席亲临老通成后不久,陈毅陪同西哈努克率领的柬埔寨王国国家代表团,到汉访问参观了武汉重型机床厂、长江大桥后,也品尝了我和高金安烹制的老通成豆皮。”曾老亲临“绿野饭店”,不但毫无保留地指导和点拨了“绿野”豆皮师傅,还公开现场亲烹经典的“老通成豆皮”,使“绿野”的三鲜豆皮远近闻名,刮起了一阵品“豆皮热”旋风!
“绿野”改为“沧浪亭”后,因“沧浪亭”确实从未供应过“三鲜豆皮”,故“沧浪亭”复岀,使“三鲜豆皮”再度在淮海路上消失!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如此喜爱;沪上众多消费者又那么钟爱,因此那时总公司领导当然也不能因“沧浪亭”复出的辉煌,而消失“三鲜豆皮”,因而为使“三鲜豆皮”再度在淮海路上复出,在从未供应过“三鲜豆皮”,但有“绿野”基础的“沧浪亭”,增加供应“三鲜豆皮”!这就是沈嘉禄先生“奇哉怪也”、“小苏州怎么做起九头鸟生意”的“内幕”和“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