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3”在沪上百姓心中是响当当的神探手,只需找到几个体细胞,就能提取出嫌犯的DNA;分析一下毒品的成分,就有办法为追踪其来源提供线索……位于中山北一路803号的上海公安局刑侦总队,的确有绝活儿,在国内较早建立犯罪嫌疑人DNA数据库,让犯罪现场自己说话,发现毒品毒物中蕴含的更多犯罪密码等刑事侦查能力在国内同行中也是数一数二。
不过,“神探”也有自己的困惑。上海刑事科学技术研究管理中心生物物证室副主任平原坦言,寻找犯罪嫌犯留下“符合鉴定标准”的痕迹,有时是艰苦的大海捞针,有时还需要一点点撞大运。例如,多年前发生在普陀的一起凶杀案,遍寻犯罪现场无数个细小检材后,终于提取到了犯罪嫌疑人遗留的口腔上皮细胞,锁定关键证据。“但是,这其中遭遇的‘科技惊险’层出不穷,如果物证浸水时间更长,或者被沾染过更多血迹,可能会影响结果。在这其中,如果能引进更多最新生物学领域的大数据手段,有可能极大提高办案效率,摆脱更多‘坏运气’。”
听到神探手们的苦恼,沪上科学家们给出了积极答案。一滴血中可以看出什么,不再只是道破血型、身份、亲缘关系。上海产研院生物医学部主任李亦学说,通过二代基因测序技术,可以“读出”DNA中的丰富信息:性别、人群,甚至遗传病也可推断。根据表观遗传学、文化遗传学的研究,或许在将来,还能通过一滴血,勾画出一幅逃犯的肖像。
与基因测序一样,代谢组学、蛋白质组学同样属于大数据时代有待挖掘的富矿。在刑侦领域,它们还可能有更多的用武之地:吸毒者吸食毒品死亡后,可以通过检测毒品的代谢产物,从中找出特定标记物,来获得更多破案信息。
同时,上海有机所研究员杨军透露,因为一些蛋白质会捕捉爆炸过程中炸药燃烧的中间产物,他们实验室已有人在研究从现场留下的衣物碎片、人体组织等蛋白质中,寻找这些中间物,再由此推断炸药种类。而且,现在使用的很多分析仪器相对笨重,只能放在实验室里,作案现场取到的样品必须送回实验室检测,如发现进一步线索,再通知前方取证。如果分析仪器更加智能、轻巧,刑侦人员直接带到现场使用,将大大提高破案效率。
“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市公安局刑侦总队总队长、上海刑事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杨泽强说,目前物证鉴定手段虽然丰富,但是如何让现场物证道破更多“天机”,有待大数据技术专家与刑事科学技术人员深入“手拉手”,通过新成立的联合研发平台,挖掘刑事科学领域大数据中隐藏的新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