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王子”张军关注了这篇报道,他表示:“众筹是非常当下,非常属于这个时代的产物,上海评弹团有这样的意识站在潮头,是很让人佩服的。《林徽因》这个题材很适合用众筹的方式和当下的青年观众展开一些密切的互动。”张军还表示:“我相信他们不是盲目跟风,也相信他们一定知道形式只是一个路径,艺术质量还是绝对的核心价值。”作家何菲则表示:“林徽因与三个男人的传奇情愫在知识阶层和小资阶层中本就受关注度很高,评弹的细腻风雅恰好适宜表现这样的纠葛,与这样的故事氛围很搭。众筹等于多了一个售票途径和传播渠道,也是一次对评弹文化品牌有效的摸底调查。”
不过也有一些读者觉得评弹搞众筹炒作的成分更多一些,评弹老听客潘先生表示:“众筹的目的是什么呢?我想还是为了吸引更多的听众,让大家有参与感。作为一个噱头是不错的,想成为一种趋势是不现实的。”资深戏曲经纪人许先生则对评弹众筹的盈利状况表示担忧:“目前的戏曲、曲艺艺术创作要靠市场运作收回成本,是很难做到的一件事情。尤其现在的创作成本居高不下,回收成本已经非常困难,要再盈利就更难了。”文广演艺集团总裁吴孝明也坦言《林徽因》之所以要采取众筹的运作模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为了吸引更多的关注,制造一个“事件”,“评弹不缺事情,缺事件,好不容易有这么一个可以做成事件的事情,不能轻易放过。”
在目前的戏曲曲艺界,一部新作的问世过程中往往缺少新闻点,以众筹这种新样式来赢得关注也无可厚非,但作品质量如何、最终能否盈利才是关键所在。希望《林徽因》不仅仅是借一个概念炒作一把,而是能够真正为评弹乃至整个传统戏曲曲艺表演领域探索一条创作运营的新路,寻找一种新的商业模式。
本报记者 王剑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