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公和永缫丝厂
黄佐卿开出公和永缫丝厂时年方33岁,他的故事当然不是从33岁能够拿出10万两白花银说起的。黄佐卿出生于1839年,中英立刻将要开打的前一年,他是湖州菱湖人。幼年入私塾就读,可以想见家境即使不算大富大贵至少也属于殷实人家。成年后,随了家乡习俗,进入当地丝行当了一名学徒。如果不是战争,对19世纪中期中国发生着巨大影响的那场战争,那么,黄佐卿先生也就将在湖州丝行中很稀松平常地传宗接代,即使发挥出色,丝行老板对他特别垂青,但一生的成就也不会超越他的丝行老板。1851年的“洪杨之乱”让浙江湖州的富绅们灵魂出窍,他们争相迁往沪滨,黄佐卿一家也在这时移民上海,这让他的人生发生了剧变。
初到上海,黄佐卿还是做着老本行,进了一家丝栈做着很寻常的事情,历史没有透露他究竟在哪个丝栈讨口饭吃,他会不会在苏州河边的湖丝栈里讨过生活呢,为什么不是呢?接着,因了两个原因:其一做事认真,其二办事能干,业余时候还卖力地攻读英文,这样,深得丝栈老板信任的黄佐卿被用来担当一个低级买办:跑洋行接洽生意。日子一久,所跑的洋行把这家丝栈和黄佐卿视作自己的“代理人”。
黄佐卿是幸运的,其时,土丝,也就是手工缫的辑里(一个地名)桑蚕丝特别被西方人青睐,这让黄佐卿工作的这家丝栈利润相当丰厚,水涨船高,黄佐卿自然从中也有不菲收入,加上他将中华民族的节俭特征又发挥到了极致,每日里积少存多,每年里便聚沙成塔。到19世纪70年代初期,黄佐卿已有白花银可以在江西路开设祥记丝栈,还自任通事,经营土丝、收购蚕茧、周旋外商,一时搞得不亦乐乎的模样。必须说明,生丝从来都是中国传统的出口商品,中英战争之后,上海更是成为生丝的主要出口地,一个数字能够说明:1870年,上海出口生丝250万公斤,到了1894年,生丝出口达到了475万公斤,而在整个中国的出口总量中,湖州又是全国魁首,湖州因此诞生了“四象八牛”等生丝方面的出口巨商。与黄佐卿相比,湖州巨商的资本或许大于前者,若论眼界与魄力,巨商们却是望尘莫及于前者。黄佐卿在小日子过得分外流畅的时候就知道,仅仅做个进出口商人,这样的格局还是太小,要有大格局,要成大气象,非得做实业不可。
黄佐卿的想法不是空穴来风,其时中国虽然向欧洲出口了大量生丝,满足了欧洲上流阶级在这方面的奢华要求,但因了中国生丝毕竟是土法缫制,粗细不匀且胶质坚硬,运往欧美往往还需再缫制方能被机器织成丝绸。19世纪70年代,法国里昂的丝商协会因此写信给上海有关方面,指出华丝即使同一批生丝但品质也会不一样,华丝的声誉就此开始跌落;美国丝商协会也在同一时期发出警告,“如果这样下去,丝价将再度下降,并将失去市场上的地位”。与此同时,因有利可图,且不是一般的蝇头小利,西方商人在上海纷纷开出丝厂,最引人注目的是,1861年,怡和洋行开出了怡和纺丝局,先有丝车100架,两年后扩充为200架,并从法国引进了技术工人,也即今天所说的高级蓝领。
怡和纺丝局的举动沉重地打击了湖州丝商,但众多丝商在目瞪口呆后只剩一个束手无策,唯有黄佐卿不但敏锐地感觉到东西方商人在生丝市场间的火拼将无可避免,还为之产生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那番冲天豪情!
1881年,在上海丝行同仁的支持下,黄佐卿拿出14万两白花花的银子,去法国、意大利购买了104部缫丝车,此外还订购了锅炉、马达、吸水器等机器设备,在苏州河边开出了公和永缫丝厂,湖丝栈尽管开办在先,然公和永却因使用机器而成为上海史中的第一。黄佐卿兴办机器缫丝厂一举,对江浙商人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人们纷纷群起而效尤,但见浙江镇海人叶澄衷,在上海闸北开办了纶华丝厂;浙江南浔的顾敬斋,在上海将法商乾康丝厂断然盘进以作雄图;江苏无锡的祝大椿,则在上海开办了永泰丝厂,时至1901年,租界上海以33503亩地域而成“十里洋场”之雄景,上海的28家丝厂中,除五六家为西商主营,其余均为华商,而一人独占其中3家的黄佐卿,成为当仁不让的缫丝业领袖,在上海滩,在苏州河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