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摘录几段精彩的采访稿片段,让我们在“准学生记者”们的带领下,将视野重新投向上海大剧院的“阿卡贝拉音乐夏令营”筹备季,一起走进这令人向往的艺术殿堂。
■ 一座历史悠久的大都市,可以没有千人一面的摩天大楼、可以没有喧嚣鼎沸的游乐中心,也可以少一些购物中心,但是不能没有一流的大剧院。
简洁、返璞归真是阿卡贝拉的特性。阿卡贝拉团队容许其成员独立思考,把自己对歌曲的理解放上舞台。虽然人少、无伴奏,但对流行歌曲的改编依然与时俱进。更重要的是,阿卡贝拉一直用音乐最本质的魅力,通过演唱者单纯的歌声穿透听众的心灵之门,完成演唱者和听众灵魂的共响。
——民办扬波中学 初一(5)班 王乙茗
■ 新民晚报双语学记团候选团员们纷纷提问,“阿卡贝拉的演唱人员是不是要具备很大的肺活量?”“阿卡贝拉的人数很少,怎么能站满空虚的舞台呢?”等等,小俞老师也都一一作了回答。
小俞老师幽默、生动的演讲使大家看得目不转睛。作为校合唱团的一员,我真想立刻就给同学们介绍这种生动有趣的合唱艺术。
在这个暑假,我开始爱上阿卡贝拉了!
——第二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三(3)班 邹子熙
■ 只见整个大厅像一座水晶宫殿,地面上用黑白相间的大理石铺设而成,像一个个琴键,场地中间有一大块椭圆形的图案代表着眼睛,在大椭圆形的两边各有一个小椭圆形,代表着耳朵,也就是说,在大剧院里是用眼睛看,耳朵听来感受艺术的魅力。
——虹口区第三中心小学 三(1)班 顾一唯
■ 有种歌唱形式,它没有伴奏乐器,凭着台上寥寥几个演员的人声却能从中世纪的意大利教堂发展到现代化社会的世界各大舞台;它,是穿梭于古典乐曲和流行摇滚乐之间的使者;它,就是“阿卡贝拉”。
一首断断续续、结结巴巴的阿卡贝拉终于唱完了,大家基本都有些精神紧张和疲劳,不过这次和阿卡贝拉的约会给了我一次耳目一新的音乐感受,不是吗?阿卡贝拉,期待与你再次相遇!
——蓬莱路第二小学 四(3)班 邱天砾
■ 我被大厅的豪华装饰和强烈的艺术气氛深深吸引,大厅硕大无比,黑白相间的大理石地面十分漂亮迷人,地面中间的图形是一个椭圆型的“眼睛”和两只棕色的“耳朵”,艺术感超强!在大厅的右边有一座雕像,这个雕像是一位艺术家正在动情地拉着小提琴,我的耳边仿佛响起了美妙的旋律。大厅中间的墙上有一幅巨大的抽象油画,令我联想到几条小鱼正在深海里欢快地“散步”呢!
——虹口区第三中心小学 三(7)班 沈楚珺
■ 课上,小俞老师介绍了阿卡贝拉是一种源于意大利的音乐表现形式,它的特别之处是没有指挥,没有伴奏,也没有乐器,表演者通过嘴唇、舌头、喉咙来模仿各种声音,通过4-8人用技巧、动作配合来完成一曲生动形象的表演,阿卡贝拉看似简单,其实对表演者的声音有很高要求,同时需要长时间的训练,才能达到团队声音的完美融合。了解完阿卡贝拉的知识后,在小俞老师的指导下,小团员们还亲身体验了阿卡贝拉的训练过程,并完成了一次简单又精彩的表演。
——鹤北小学 三(2)班 王煜轩
■ 7月17日,我们这些新民晚报学生记者团的小团员一行来到上海大剧院。远远的我就被上海大剧院雄伟而又精致的建筑所吸引。远望过去它就像一艘在银河中穿梭的月亮船,殿堂里更是华丽而辉煌。此次的采访让我们走近阿卡贝拉。阿卡贝拉起源于中世纪的教堂,意指无伴奏歌唱。它分为四个声部,分别是男高音、男低音、女高音,女中音,另外还需要主唱和人声打击乐伴奏。
——新世界实验小学 三(2)班 张思涵
陈乐 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