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闻天故居是浦东新区唯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1892年,占地面积686平方米,建筑面积495平方米。故居修缮后,尽管,地基比原来抬高了50厘米,但房屋的砖木结构、建筑材料和装修风格等尽可能地保持了张闻天同志在童年时代居住时故居的一切特点,这是张闻天故居在2002年6月25日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一个重要因素。对此,我们感到十分骄傲。
然而,很可惜,张闻天故居这个天然优势在文物保护上却存在着不少的遗憾。例如:在张闻天出生房间门旁的二扇护窗板上刻有四首古诗,并有刻者署名和具体时间等。这是考证张闻天生日的重要文物,并体现了闻天的父母虽是“鞋袜种田人”但和一般农民相比有着不寻常的抱负。他们用请当地秀才刻诗于护窗板上的举措来庆贺自己孩子的诞生是一个十分不简单的文化创新。因此,这二扇护窗板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是故居皇冠上的一颗明珠,也是张闻天同志的父亲张芹梅绰号之所以叫“小精怪”的一个生动注解。但这么重要的护窗板居然在1985年至1990年故居首次修缮时不翼而飞了。这是张闻天故居保护史上的一个重大损失。后来,根据护窗板的老照片,在闻天家乡反复查访确认无法再找到原物后,我只好建议单位领导请有关专家复制了这二扇护窗板,但终究有“仿品不如真品”的遗憾。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故居二个重要的地理特点有力地影响了少年张闻天的成长。一是在故居东边的钦公塘,在张闻天生活的那个时代,不仅是浦东地区最重要的海塘之一,而且是川、南、奉三县最重要的陆上交通命脉。少年闻天报考吴淞水产学校和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分明和钦公塘东“吴淞口外打渔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的日常生活情景和钦公塘文化在浦东的重大影响是分不开的。张闻天的家在钦公塘的西侧,而张家祠堂和闻天母校“养正小学”在钦公塘的东侧,二者相距不足百米。少年闻天天天和钦公塘打交道,可以说,钦公塘也是张闻天故居的组成部分;张闻天是钦公塘的儿子。当年的钦公塘,高几十米,宽几十米,行人川流不息,推车接连不断,还可登高望远,引颈长啸。可惜到如今,人们只能看见平坦的川南奉公路在张闻天故居东侧经过。那钦公塘、张家祠堂、养正小学等都早已化为远去的烟尘。这是张闻天故居环境保护的一个重大遗憾。
二是人们都知道,在张闻天浦东生活的那个时代,水上交通十分重要。而张闻天故居往西不到1公里正好就是浦东运河。这是当年张闻天去外婆家或到大上海去的必经通道。张闻天的家里当时有一条小木船,小船的出发点,正是故居后面的水桥头。然而,这条水上通道的一部分又被后人填土成农田了。这样一来,闻天故居水路交通十分便利的另一个特点又给淹没了,这会使今人难以解释为什么张闻天从小就有开放的胸怀、世界的眼光这一个重要的人格特点是怎么形成的。其实,张闻天故居和十里洋场水陆交通如此便利这一个“地利”的因素,正是张闻天能得风气之先的一个“脐带”。然而,到如今,故居通往闹市的陆路变了,水路断了,这能不令人遗憾吗?
十日谈
我和优秀历史建筑
一个工匠与一栋楼,有多少故事?请看明日本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