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校外机构办学、办竞赛,只要工商注册了,就在其合法经营范围内。”上海新纪元双语学校校长李海林说,竞赛过多、过滥,肯定有其背后的“市场”因素,说到底,就是这些竞赛的证书对孩子的升学仍有着极大的诱惑力。现在,教育主管部门提出严禁将各类竞赛获奖证书作为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录取依据,但这需要一个转变过程,更需要那些习惯“看证书”的学校真正令行禁止,否则明的不看暗里看,社会上的竞赛就会愈演愈烈。
上海融孚律师事务所高级律师孙昶林说,现在的一些英语竞赛、数学竞赛、钢琴考级、美术考证等,都是社会机构举办的,以前连文化部门还要办面向包括青少年在内的各种大奖赛,纯属社会活动,有的还有市场行为,教育行政部门要去查处甚至禁止,会于法无据,也明显超出了其行政职责范畴。至于青少年拿到的竞赛奖状、考出的等级证书,教育系统内的中小学是不是认可,这完全可以由市教委及各区教育局自行认定,也就是说,教育行政部门可以“不认可”社会上的竞赛,可以不倡导学生参与其中,但却很难提出“取消”竞赛或“禁止”学生参加。不过,家长给孩子报名竞赛时需要擦亮眼睛。比如,竞赛的主办方是否正宗?可以通过查询其官网获悉,或直接向其索要办学、经营许可证明查验。
李海林说,有的竞赛已变成魔鬼,逼孩子学不该学的东西,只会灌输,只会应试,孩子学不到知识的内涵,这对他们的成长肯定是不利的。也有教育界人士提出,虽然用教育行政手段很难管控竞赛泛滥,但如果着眼于青少年保护,从减轻孩子过重学业负担入手,从不让孩子为竞赛和考证疲于奔命出发,政府部门就不会束手无策。比如,可否由青少年保护部门牵头,像查处网吧、舞厅吸纳未成年人进入那样,对面向中小学生的各类竞赛实行登记制度,归并性质相同的竞赛,对学科类竞赛设定基本的起始年级,这些必要“规矩”的建立,对净化竞赛市场应当是有所裨益的。
首席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