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说,味无味。嚼了嚼,觉得很有味。
然而,要能够“味无味”,又谈何容易。我们听到的是什么东西是多么多么好吃,对“味”津津乐道;我们看到的是什么东西好吃于是就吃什么,追求“有”味。
不过,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什么都吃遍了,吃什么都觉得没味道了,啊呀,大概只有人肉才好吃了,娃娃的肉可能更好吃,而且要蒸了吃才原汁原味吧。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一个叫易牙的厨子竟然把自己的孩子杀死蒸了献给齐桓公,以博欢心。最后齐桓公却是死在了易牙这些奸人的手中,并且还是被饿死的。世上的什么都吃过了,最后竟是被饿死的,这实在有讽刺意味。这是过分追求“有”味的下场。
从养生学的角度讲,粗茶淡饭可能更好。从无味中吃出味来,或者说,无味的东西实则最有味。有好事者做过统计,中国历史上明确有生卒年月记载的皇帝是209位,他们的平均年龄是39岁。为什么都如此短命?很多大概都是一味地追求有“味”所致——不只是吃的那个“味”。
味无味,真是高级智慧,是大境界。太在意“吃”了,并不是一件好事。小则误了健康,大则痛失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