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国家食药监总局举行通气会,邀请农业部、国家卫计委、国家质检总局、国家网信办、清华大学、中国社科院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以及专家学者,就如何“多方联动,有效治理食品谣言”展开座谈。食药监总局新闻发言人颜江瑛表示,要加大对食品安全谣言制造者的处罚、追责力度,提高公众科学素养,使谣言无处遁形。
有数据显示,网络谣言中“舌尖上的谣言”占45%,食品安全领域已成为网络谣言的重灾区。所谓“民以食为天”,对于食品安全这件“天大的事”,不少人都倾向于采取“宁肯信其有”的态度。这一方面是因为随着市场的不断繁荣,任何一种食品或品牌都不难找到替代品;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食品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在没有绝对把握之前,避而远之似乎是最稳妥的处置方式。为了赚取眼球谋求利益,别有用心者处心积虑炮制谎言,不明就里的网友则在热心转发中推波助澜,随着“蝴蝶效应”不断扩大,关于食品的网络谣言总能引起公众的恐慌,甚至于权威部门虽屡次澄清却依然难以平息。
网络谣言的大面积存在,使得网络信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网络谣言频发,主要原因是违法成本太低。无论是从维护公共秩序,还是从呵护互联网产业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都有必要加大对网络谣言的打击力度。2014年10月,最高人民法院曾发布司法解释,明确了利用自媒体等转载网络信息行为的过错及程度认定问题。但在现实中,不少炮制网络谣言者并未受到应有的惩罚,由此使更多别有用心者蠢蠢欲动。依法治理网络谣言之难,首先体现在难以调查取证,仅靠司法部门的力量,显然不足以从海量网络信息中及时发现线索,网络运营商因此有必要承担起相应的管理职责。如果网络运营商为谣言推波助澜,亦应受到相应查处。
依法打击网络谣言的同时,建立畅通的信息渠道以及快速的反应机制同样重要。在以虚拟、自由和开放为特征的网络文化形态中,良莠不齐的信息与错综复杂的价值冲突前所未有地聚集在一起,由此必然对构建网络秩序提出更高要求。网民从来都不缺少参与公共生活的积极性,也不缺少理性思考的态度和能力,问题的关键在于,是否有足够丰富的信息,使网民能够及时作出准确的判断?颜江瑛表示,国家食药监总局拟与中央网信办合作建立“食品药品安全辟谣绿色通道”。及时辟谣当然很重要,不过,相比起“亡羊补牢”,维护健康的市场秩序显然更有助于将防范端口前移,如果食品安全信息更加公开透明,每一起相关案件都能迅速得到查处,网络谣言将会减少很多趁势而起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