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战争的电影,总有人关注,这倒不仅仅是因为风中的硝烟、冰冷的兵器和火热的鲜血,激起我们视觉上的强烈震撼。事实上,战争带来的残酷,将在我们的心灵,留下永远之痛;而这痛,让我们避免战争,反对战争,反思战争。
最近,集中看了几部片子:英国的《鸟鸣》、捷克的《利迪策大屠杀》和德国的《海的黎明》。它们不是战争大片,没有宏大场面,但毫无例外,这是馈赠给和平年代我们的特殊礼物。
BBC的《鸟鸣》,一部关于“一战”的电视电影。法国战场,地下隧道,阴郁的前线,血腥的味道,英军中尉斯蒂芬,在生死两界,回味战前美丽的爱情,体味失去战友的痛楚。导演说:“《鸟鸣》讲的是斯蒂芬努力理解过去他所经历的事情,以便可以好好活下去的故事。”斯蒂芬爱上伊莎贝尔,一个受尽丈夫虐待的法国少妇,他们私奔,又因对家庭的观念不同而分手,战火毁掉了伊莎贝尔的面容,更毁掉了她的生命。战后,迎接斯蒂芬的是他们的女儿,一个爱的结晶……穿插在电影里的这段爱情,有着田园一样的背景,有着一见钟情的邂逅,有着永远失去的遗憾,更有着深入骨髓的思念……而这所有的一切,都和残酷的战争画面相融相合。作为挖掘地下通道、输送炸弹、消灭德军的挖掘部队一员,斯蒂芬屡遭险境,困于隧道,甚至身负重伤,而他的战友,又都在他眼皮底下,一一死去,他们有儿子,有亲人……爱情,尽管是逝去的爱情,催生了斯蒂芬的勇气和力量。这,是电影的最大亮点。
捷克的《利迪策大屠杀》,根据真实事件改编。1942年6月9日傍晚,天空一片乌云,风中花草舞动,鸟儿啾啾鸣叫,年轻的女孩们,走在草丛,走在小径……小孩在玩耍、女人在锄地、有人在吃饭……谁也没有料到,平静的生活,将被打碎,噩运已经来临。德军因为报复海德里希被刺,悄悄包围了捷克小村利迪策。顷刻间,火光四起,枪声骤响,无辜的村民惨遭杀害,村子毁于一旦。旧工厂、老胡桃树、小溪旁……留下了受害者的尸体。电影告诉我们,利迪策大屠杀中,共有173名男子被杀,82名儿童被毒死,53名女子在集中营死去。电影揭示了纳粹的残暴,也表现了村民对生活、对土地的热爱。电影中,因为过失杀人被关进监狱的弗兰提切克,躲过了一劫。出狱后,他来到村子遗址。我欣赏这样一组镜头:油画般的彩霞、草地、树木,远景中走来弗兰提切克;画框中,是弗兰提切克从上俯下的头部特写,他颤抖着亲吻草地,脸紧贴大地;摄影机后拉,画面里渐渐显现伏在草地上的弗兰提切克全身,以及周围的树……
《海的黎明》,新德国电影运动代表人物施隆多夫的新作。德军占领时期的法国,因德国军官被暗杀,48名关在集中营的共产党员、游击队员、工会会员、犹太人,惨遭报复枪杀。原本要释放的大学生被放在了枪杀的名单里,只有17岁的少年也不能幸免。电影聚焦事件的整个过程,更着力描述被害者生命中的最后一小时。他们给家人写着遗嘱:丈夫叮咛着妻子,父亲用心和儿子对语,青年对恋人发出心声,少年则向父母倾诉:“我要死了。如果我给你们带来悲伤,那么,我最后一次向你们献出我的爱。17岁半,多么短暂的人生,我只后悔一件事,就是离开你们。”平实的电影,平实的风格,只是在枪响的瞬间,我们的心抽搐、疼痛:宝贵的生命轻易就被罪恶夺去。这是长久的抽搐,这是无法平复的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