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2:心理/人际
     
本版列表新闻
     
2012年07月04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包办等于是在给孩子喂慢性毒药
  【真实案例】

  40岁的董清在税务局工作,夫人林丽在医院做护士,他们的儿子董理聪明可爱,今年12岁,正在上初一。这个小家庭在外人看来是多么的幸福和谐! 

  “爸爸妈妈,我恨你们!”当林丽无意中发现儿子董理写在笔记本上的这句话时,震惊得差点当场落下泪来。“为什么?我们对他这么好!”当晚,夫妻二人背着儿子议论此事,林丽哭得很伤心。 

  “放着,爸爸妈妈来做。”这句话一直是董清和林丽与儿子交流的口头禅。 

  从儿子董理出生那天起,小到穿衣吃饭,大到上学社交,他们几乎包揽包办了孩子的所有事情。董理长到12岁,几乎一件家务事都不会做。 

  时刻担心儿子的安全。小学时,即使学校离家只有五分钟路程,他们再忙也会抽时间接送。甚至在董理与别的孩子玩时,他们也在一旁陪伴,怕儿子和其他孩子发生矛盾,打起架来吃亏。 

  两人几乎成了儿子的影子,除了上学时间不跟着他,剩下的几乎所有时间都陪伴在他身边。夫妻俩在决定孩子读哪所初中时,也是以离家最近为第一前提。他们不能忍受孩子离开自己的视线。 

  “小宝宝,你妈来接你啦!”幼儿园小学时还不明显,但上了初中父母还要接送,却让董理成了同学的笑柄,他们甚至取绰号嘲笑他。也正是初一这年开始,董理的性格日益变得孤僻懦弱,不管遇到什么事情,他都本能地向后退缩,没有自己的主见,没有独立的意识,没有向前的勇气……父母越担心他受欺负,他就越成为同龄孩子里长期被欺负的对象。

  为什么会这样呢? 

  【现象分析】

  董清和林丽夫妻俩简单地以为包揽孩子的一切就是爱,却不知恰恰剥夺了孩子很多失败、犯错并从中思考、体验、总结的机会,容易养成孩子情商的欠缺,也对孩子将来决策判断、独立思考问题能力的养成,造成很大伤害。其实孩子在个体发展需要中已经产生了强烈的恐惧和不安,因为他自己都知道其他能力的缺失是无法适应和参与社会竞争的,家长塑造出的只是一个懦弱和缺乏主见的孩子。可以说,包办等于是在给孩子喂慢性毒药。

  首先,父母处处为孩子大包大揽,一是容易让孩子形成依赖,使孩子在生活中没有目标,没有动力。

  其次是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在以后的生活中遇到挫折或是失败了,不怨自己,而是怨父母、怨社会。父母今天的保护,不是为了明天的不保护,因此父母和孩子的心理沟通是很重要的。事事替孩子想好,这时父母们以为是爱孩子,却没考虑实际上剥夺了孩子成长中适当遭受挫折和困难,学习、爱护和帮助他人的机会和权利。

  还有就是漠视、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对他成长中的问题置之不理,使孩子不得不寻找其他途径解决问题或得到情感满足,又往往因为经验不足或受外界不良影响出现问题。

  另外,家庭并不是个独立的个体,它其实是社会的一个元素、一个缩写,父母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强加在孩子头上,人为地为孩子设计环境,会使孩子觉得他生活的这个环境是虚拟的、不真实的,因而他对社会的不良行为、不道德行为缺乏认识,由此过分敏感,造成孩子心理、人格的缺失,他对于社会的尊重,是被强化出来的。因此,孩子内在的逆反思想一旦爆发,他就会对父母抗拒。

  专家建议

  试想一个孩子,如果现在不种下责任的种子,将来怎样走向社会。且不说对社会做出贡献,就是生存都将存在问题,家长一定要配合学校,从抓责任心的培养着手,培养孩子的素质。

  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标准是智力正常+良好的性格+良好的适应能力。父母可以在生活中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凡事不要为孩子大包大揽。孩子有手有脚,有自己的头脑和思考方式,少替孩子做一点事并不意味着孩子会出问题,反而会让孩子在自立自主、探索实践的过程中,体会到自我的力量,并由此产生成就感和自信心。即使失败,也是为他将来的人生积累经验。 

  同时,家长要多鼓励孩子参与各种决策,比如卧室里挑选什么式样的家具、穿什么颜色的衣服等等,让孩子成为生活的“主人翁”,明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孩子虽小,却也是一个独立完整的个体。过分包办,只会限制孩子的正常发展。

  所以爱孩子,就请放手,让孩子去经历人生成长中必要的挫折;让孩子在外面的世界寻觅自己的天空海洋;相信孩子,让他独立面对属于自己的人生。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困难与挫折会使孩子变得更加坚强,痛苦与磨难能使孩子内心惊动而后奋发!

  请放手,让孩子自己长大。

  父母的爱应当像阳光、像空气,只是播撒,从不限制、干扰孩子的成长,接纳、宽容、引导,做到这些即可。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评论
   第A05版:综合新闻
   第A06版:焦点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民生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法治新闻
   第A11版:目击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财经新闻
   第A18版:财经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文娱新闻
   第A21版:人才/招生留学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汽车/汽车资讯
   第B01版:心理周刊
   第B02版:心理/人际
   第B03版:心理/情感
   第B04版:上海闲话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汽车周刊
   第B10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1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2版:汽车/汽车资讯
   第B13版:教育周刊
   第B14版:教育周刊/每周聚焦
   第B15版:教育周刊/升学指导
   第B16版:教育周刊/升学指导
   第B17版:早教沙龙
   第B18版:人才/招生留学
   第B19版:人才/招生留学
   第B20版:人才/招生培训
   第B21版:人才
   第B22版:人才/留学移民
   第B23版:人才/留学移民
   第B24版:人才/招生留学
包办等于是在给孩子喂慢性毒药
“小屁孩”贝贝
古德定律与换位思考
新民晚报心理/人际B02包办等于是在给孩子喂慢性毒药 2012-07-04 2 2012年07月04日 星期三